泰宁村:大暑润童心 文脉代代传 | 南通发布

大暑时节,骄阳似火,蝉鸣阵阵。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间智慧,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密码。为让孩子们体会传统文化的韵味,传承节气智慧,海安开发区泰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关工委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暑知多少”主题活动,借助生动讲解、趣味手工和诗词赏析,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与古老节气对话,在幼小心田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解惑大暑,妙讲暑食

活动伊始,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打开节气认知的大门:“什么是大暑?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最后一个阶段。它通常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这时候呀,太阳公公最‘热情’,天气最热,雨水也多,就像大自然在给我们‘蒸桑拿’呢!”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小眼睛里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了解了大暑的特点后,大家又聊起了“大暑吃什么?”志愿者笑眯眯地说:“咱们祖先早就懂得顺应节气养生,大暑天热,就有专门的解暑食俗。咱们这儿吃西瓜最多了,硕大甘甜,咬上一口,汁水四溢,是夏天的‘降温神器’呢。”

巧制西瓜,童趣满溢

让孩子们最兴奋的环节,当属制作手工西瓜。这不仅是一场趣味实践,更是对大暑食俗的沉浸式传承。志愿者早已备好红色、绿色彩纸和胶水,耐心地教孩子们先将绿色彩纸撕成西瓜的外皮,再贴上红纸当瓜瓤,最后用黑笔点缀上西瓜籽。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做出了圆圆的大西瓜,有的是无籽西瓜红彤彤,有的是产籽瓜瓜子又大又圆,还有的给西瓜画上了可爱的眼睛和嘴巴。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西瓜”,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喜悦,争先恐后地举起来展示,充满了欢声笑语。

吟诵暑诗,感悟古韵

活动的最后,诗词分享环节将文化传承推向深处。志愿者带着孩子们一起朗诵古诗《大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藉,瓜李漫浮沉。”并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告诉孩子们古人是如何用诗句描绘大暑的炎热景象的。孩子们跟着志愿者一字一句地诵读,稚嫩的声音里透着认真,尽管个别字词尚显生疏,但当他们念到“瓜李漫浮沉”时,自然联想到手工西瓜,古今对话的奇妙瞬间悄然发生。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孩子们不仅领略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更直观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正通过这些诗句,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读懂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体会到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融入生活的呼吸。下一步,泰宁村会继续开展更多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建立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结,让千年文脉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