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退伍但军人本色不改,脱下军装始终不脱军人情怀,将为民服务时刻放在心上。24日,通州区刘桥镇政法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退伍老兵刘建华的“老兵调解工作室”自创多种“工作法”调解纠纷成功率九成多,已接待群众300多人成为当地百姓眼中亲切的“老娘舅”。
今年50多岁的刘建华1995年从部队退伍后,曾经担任过村委会主任。2022年,刘桥镇成立“老兵调解工作室”,刘建华决定发挥自己在部队锻炼出的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专长,主动申请加入到人民调解队伍,成为“老兵调解工作室”专职调解员。
在刘建华眼中,“老兵调解工作室”可不是仅仅挂了块牌子那么简单,而是逼迫自己要全身心真正投入。
前不久,刘建华在刘桥镇慎修村,接手调解一家妯娌两个因界址不清问题产生的纠纷。此事成因复杂,极为棘手。他二话不说发挥“铁脚板”优势,通过走访群众、查看土地清册、确权底册等,在调解之前就做足了实地调查工作,在心中勾画出合情合理的化解方案。在调解现场,他先向两位当事人核实界址的演变经过,在双方存在分歧时,请出了两位的婆婆帮忙劝和。经过几轮艰难的劝说,双方终于认可界址,最终各让一步成功化解此前积怨。
乡亲们获知此事,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点赞。殊不知,这是刘建华运用自创的“情感沟通法”“换位思考法”等多种接地气的“工作法”取得的成效。靠着这些绝招,他成功化解农田界址纠纷、家庭矛盾、养老纠纷等大小事务100多件,成功率达98%。
一次,刘桥镇一建筑工地老板因拖欠工资,造成20多名连云港籍农民工索要无果。获知此事,刘建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一边安抚群众情绪了解基本情况,一边联系公安、司法、劳动监察等部门共同介入。他对照《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相关规定,协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代发欠薪工资,经过两轮调解会商,最终双方达成支付协议。当拿到血汗钱的农民工送来锦旗时,他却“事毕拂衣去,不留姓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