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拆装繁”到“智能移”丨南通双桥枢纽“会走路”模板工艺亮相 | 南通发布

近日,南通市通州区新江海河畔的双桥枢纽工程现场,一项颠覆传统的“整体式移动模板”工艺惊艳亮相,标志着我国水运工程施工技术迈向智能化、绿色化新阶段。

传统护岸施工面临工序繁琐、周期冗长、成本高昂等难题。南通双桥枢纽项目副总工谢建文介绍,采用传统工艺时,单段模板需拆解为十块,仅拆卸环节就耗时4天,其中螺丝拆卸占2天,后续运输及拼装又需4天。频繁拆装不仅导致模板连接件快速损耗,年均配件更换成本高达数十万元,还易引发模板变形、拼缝不严等质量隐患。在双桥枢纽工程近2公里的重力式护岸建设中,传统模板安拆时间占总工期的50%,成为制约工程高效推进的主要瓶颈。

项目负责人崔术明表示,传统工艺每延米护岸的模板成本高、耗时久。为破解这一难题,项目团队在2024年4月的模板设计技术研讨会上提出创新思路。项目总工程师王余廷从港口起重机轨道系统中获得灵感,提出将模板设计为整体框架,通过底部行走轮实现纵向移动。技术团队随即开展攻坚,仅用一个月便完成上百张设计图纸的绘制工作,最终确定方案。技术员初红亮介绍,核心技术突破点在于行走轮的轴承精度控制,项目采用与盾构机刀盘同款的密封轴承,即便在水中也能保证0.5毫米的运行精度。

2024年5月,首段移动模板在下游引航道F4护岸试运行取得成功。整个移动过程中,模板垂直度偏差始终控制在5毫米以内,精度远超传统拼装工艺。从启动到固定,模板转移过程仅用6小时,较传统工艺节省一周时间。项目副经理陶猛表示,每段护岸施工可减少7个汽车吊台的使用;按195段护岸计算,总计可节省1365个台班,节约成本29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