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铃砸向地面的闷响
打破了南通二中健身房的安静
19岁的马俊杰
正重复着深蹲
每组8次,连做5组
镜头里这个沉着专注的少年
很难让人将他
与南通二中男子足球队队长的
身份重合
更难想象
他刚刚收到了
同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他的足球故事
要从一年级那年的“倔强”说起
张謇第一小学选拔足球苗子那年,老师登记时弄错了年龄,马俊杰意外落了选。整个一年级,他总趴在操场栏杆上瞅着队友训练,眼睛里拧着股劲儿——他多希望场地上奔跑的是自己。
这个4岁半就被送去练跆拳道补体能的瘦弱男孩,打小体质不算好,心里却悄悄埋下了对足球的执念,发了芽似的疯长。父亲看在眼里,找老师磨了好几次:“这孩子跑跳很协调,再给次机会?”二年级,他终于挤进了校队,一脚踢开了足球生涯的门。
这一试,就没停下来。在小学期间,他就成为南通市足球队主力,六年级暑假还被选进省队集训。可成长从不是单行道。省队递来橄榄枝时,这个连续6年当班长、年年拿“三好学生”的少年,却收拾行李回了家。“没同学,太冷清。”他嘴上吐槽着,心里却亮堂——离开省集训队,是12岁的他做出的选择:学业与竞技,一个都不能少。
初中三年,他凭着年级前50的成绩,应该能被通大附中录取,却扭头扎进了有足球队的南通二中;高中选科时,体育单招这条“捷径”摆在面前,他却摇了头——要在普通班啃下物生地三门考试科目;哪怕高三冲刺,他每天雷打不动练两小时球,最后凭着一级运动员身份敲开了985的门。“踢球没有耽误学习,反倒让我更会掐着表规划时间。”马俊杰话里透着股超越年龄的笃定。
家庭与赛场
内向者的“沉默领导力”
“老师眼里他是‘学霸’,教练眼里是‘猛将’,我们都快忘了,他其实是个内向的娃。”母亲的话,点出了马俊杰的双面。小时候,因为不爱说话,家人特意送他去练跆拳道“壮胆”,没承想倒练出了股韧劲。
这股韧劲,在球场上发酵成了特别的领导力。作为足球队07—08梯队的队长,他从不是扯着嗓子指挥的类型。“他场下闷葫芦似的,一上场,眼神能把对手‘钉’在原地。”父亲笑着说。这反差,正是足球给的礼物——让内向的他在团队里找到自己的表达,让“学霸”在对抗中放出骨子里的拼劲。
开始踢球后,马俊杰的父母就一直陪在他身边。每次外出比赛,爸爸哪怕暂停手上生意,也要陪孩子。十年陪伴,成就了孩子的绿茵梦想。
高考前,马俊杰的成绩报考北京体育大学几乎是“稳过”的,母亲却力排众议:“12年都咬着牙过来了,为啥不搏一把985?”在家人眼里,足球从不是退路,而是和学业并行的热爱。12年里,除了初一上学期回省队集训请假一个月,他拿了23次“三好学生”;从2017年代表学校参赛起,马俊杰和队友们拼下过长三角少儿足球交流赛U11组冠军,还有2019年省长杯、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的亚军等多项成绩和荣誉。这些奖杯与奖状在家中一角静静排列,既是绿茵场上拼杀的勋章,更是十二载春秋里学业与足球并辔齐驱的明证。
苏超浪潮里的青春方向
这个夏天,南通足球圈被“苏超”联赛搅得火热。球迷们为南通队呐喊时,马俊杰正忙着准备南通市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的表演。说起苏超,他眼里闪过一丝遗憾:“因为高三备考,明明达到报名条件,最后却放弃了报名。”顿了顿,他又亮了眼:“今后在同济,我想代表南通,在全国赛场上闯闯。”
从张謇一小的操场到同济校园,从跆拳道馆的踢腿到绿茵场的射门,马俊杰的脚印,恰是这个时代的注脚——当“足球从娃娃抓起”落了地,当“体教融合”打开更多路口,一个普通少年的热爱,真能长出无限可能。
拿到同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马俊杰每个工作日都在训练,保持自己的运动水平。
“我的梦想还是想踢职业。”采访时,他眼里闪着光。不管将来是身披校队战袍奔跑,还是站上更宽的赛场,这个曾因年龄弄错差点错过足球的男孩,早用行动证明了:真正的成长,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带着热爱和坚持,把每条路都走成自己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