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承载着居民的记忆,也面临着设施老化、环境欠佳等现实困扰。为切实提升居住品质,回应百姓期盼,2025年崇川区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重点民生实事全力推进。自6月项目全面开工以来,全区各街道便铆足了劲,紧盯12月底完工的目标,聚焦居民反映最集中的难题,创新思路解难题,改造现场一派火热。大家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努力让每个小区的改造都改出特色、改出实效,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目前,各项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
和平桥街道:拆违拓空间,民生工程加速落地
在空间资源紧缺的老旧小区,和平桥街道以拆违为突破口。华威园3、4、5幢及周边(含华威园附5幢)改造涉及4幢113户居民。街道创新运用“联合执法+居民协商”机制,成功拆除侵占公共空间的违建16处,有效释放出宝贵的车位及绿化用地。同时,楼顶专项整治已全面完成,清理了堆积杂物和私搭棚架10处,彻底消除了高空坠物隐患,为后续屋面更新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惠及109户居民的屋顶防水改造工程已开工,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屋面清理等前期准备,预计8月底覆盖全部楼栋。此外,街道正积极规划利用拆违释放出的“微空间”,拟增设非机动车停车位、健身角等便民设施,让改造红利惠及居民日常生活。
虹桥街道:严抓安全细处,响应诉求有温度
虹桥街道将施工安全和居民满意度置于重要位置,双管齐下保障改造顺利推进。一方面,街道高度重视施工安全,坚持每日开展安全巡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现场督促施工人员立即整改,筑牢安全防线。另一方面,街道积极回应、高效协调解决居民在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虹桥东村59幢108室在拆违后家中木橱暴露在外,面临雨天侵扰。街道迅速介入沟通,协调施工队安排工人快速完成砌墙作业,及时避免了居民生活受到影响,充分体现了为民服务的速度和温度。
新城桥街道:创新攻坚克难,应急抢修显担当
面对改造中的技术难题和突发状况,新城桥街道展现了创新思维与高效执行力。针对易家桥新村73#楼群作业面狭窄、传统运输方式干扰大的问题,街道创新采用施工云梯车进行屋面建材及拆违垃圾的垂直运输,此举较传统吊装效率提升30%,显著减少了对居民生活和周边交通的干扰。在应急响应方面,街道同样反应迅速、处置有力。2楼露台拆违后遭遇小雨,楼下饭店屋顶突发渗漏。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十分钟内完成临时防水布覆盖,雨停后精准标出渗漏点,经勘查确认渗漏因楼下饭店装修时打穿楼板所致后,迅速完成结构堵漏,并针对渗漏点对屋面实施局部防水加强及整体两遍防水,坚决践行“问题不过夜”的施工原则。后续,街道将加快剩余拆违工作收尾,同步推进立面、屋面翻新及楼道硬化、沥青施工,并持续落实扬尘管控与错峰降噪措施,最大限度保障居民正常生活。
城东街道:创新机制强监督,多元共治保质效
城东街道着力构建多元参与、监督有力的工作机制,为改造注入持久动力与温度。街道创新打造了特色品牌矩阵:通过设立“群众接待点”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组建“老旧小区改造攻坚党支部”强化组织引领;搭建“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厅”促进多方共识形成;设置“服务公示栏”保障改造流程全透明;发动“银发先锋”志愿者队伍充实基层服务力量。尤为关键的是,街道专门成立了“专项监督小组”,深度引导居民代表、业委会成员、居委会工作人员参与改造全过程的无死角监督——从施工质量的细节核验、材料选用的标准核查到进度节点的实时跟进。监督小组发现问题可直接与施工单位、街道办事处对接沟通,确保问题快速响应、高效解决,有力保障了改造成果经得起居民和时间的检验。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崇川区市政和绿化管理局局长曹建军高度重视改造工作,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并在专题推进会上提出明确要求:一是严守安全底线不动摇,压实各方责任,确保施工全程安全可控;二是坚持质量优先高标准,严把材料关、工艺关,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工程、放心工程;三是突出为民惠民强实效,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响应诉求,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改造成果最大程度惠及居民,确保年底前向居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