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防震:用赤诚书写退役军人的“担当答卷” | 南通发布

7月27日傍晚,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三甲居的小巷里,一个穿着志愿者红马甲的身影正扛着风扇快步走—那是退役军人倪防震。他和志愿者们熟门熟路地拐进柳阿姨家。70多岁的柳阿姨常年卧床,是重度残疾人。“柳阿姨,我们给您装台新风扇,再让医生给您看看。”他一边擦汗一边笑着说,动作麻利地和志愿者一起固定风扇,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没耽误手上的活儿。这是倪防震无数个节假日里的普通一幕,也是他退役后“为民服务”的日常缩影。


倪防震的人生轨迹里,“军人”二字是抹不去的印记。今年50岁的他,1994年穿上军装,在部队摸爬滚打17年,两次荣立三等功,多项人才奖项是他对“责任”二字的最初诠释。2011年退役后,他成了南通市通州区残疾人联合会的一员,可在他心里,“为人民服务”的战场只是换了地方。工作日,他是残疾人的“服务员”,跑遍辖区了解需求、对接岗位;节假日,红马甲一穿,他又成了志愿者,助残、助幼、拥军,脚步从不停歇。


全国扶残助残就业工作一等奖、南通市学雷锋优秀志愿者、通州区扶残助残先进个人……一堆荣誉证书被他随手放在抽屉里,“这些不算啥,能帮到人比啥都强。”他总这么说。就像当年在部队里服从命令、冲锋在前一样,如今他把“担当”二字,写进了社区的大街小巷。

“老兵的眼神里有信仰,新兵的肩上有家国,都得放在心上。”这是倪防震常挂在嘴边的话。季汉成是一级伤残退役军人,倪防震记不清多少次去他家了。出差路过,顺道买袋水果上去坐会儿;逢年过节,带着米油上门问需求。“您为国家拼过命,我跑几趟算什么?”

对戍边新兵陈博文来说,倪防震是“编外家人”。结对后,书信和视频成了常态。“今天带你家人参观了博物馆”“你妈参加了我们的拥军优属活动”,家长里短的背后,是让战士安心的牵挂。端午节和他家人们一起包粽子,还拍了视频发给新兵:“家里都好,放心守边!”

他还带着盲人按摩师团队,定期去军休老功臣曹有成、退役军人老党员董锦康家。推拿、聊天,偶尔还开车接他们去参观红色纪念馆,“让老英雄们知道,有人记着他们的故事。”就连因公牺牲战友的女儿、烈士的母亲,也被他列进“牵挂名单”:中考时去陪考,生日时送去蛋糕,天冷了捎件棉衣。他用行动告诉英雄:“你们守护家国,我们守护你们的家人。”

“能拉一把是一把,帮一个就多一分希望。”这是倪防震做公益的初心。

残疾少年小周曾说“想要一个新书包”,倪防震第二天就买了书包和文具送过去,还陪着孩子聊了一下午;暑假里,他带着困境学生登上军舰,讲国防故事,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他知道,“家国情怀”的种子已经种下。

从启东接残疾人自强典型去传艺,到帮海门残疾人卖滞销的猕猴桃;从给“玻璃女孩”送电脑、教她做电商,到帮“电竞少年”宣传自强故事……南通的多个志愿服务组织里,都有他的名字。有人算过,他每年志愿服务超过300小时,可他总说:“时间花在该花的地方,值。”

在通州区残联的岗位上,倪防震是出了名的“较真”。为了帮残疾人找到合适的工作,他跑遍辖区企业,一家家问需求、谈岗位;有残疾人应聘,他亲自接送,陪着讲解政策、熟悉环境。“他们能靠自己赚钱,比啥都强。”这是他常对同事说的话,也是他拿下“全国残疾人就业工作一等奖”的底气。(殷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