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织密“轨道+慢行”出行网 | 南通发布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关于“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精神,我市率先完成轨道交通1、2号线全线43座站点多层级步行可达性评估。该项目在市资规局相关处室的指导下,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技术团队首次引入高德地图路径规划API,为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精准方案。

多维度量化评估,实现“一张图”全覆盖

“过去靠人工踏勘,今天用大数据说话。”项目技术负责人在演示现场点开一张热力图:5分钟、8分钟等时圈以不同色阶铺陈,43座站点服务能力一目了然。研究团队创新提出“路径效率指数”,把步行时间、路径连续性、出行便利性三大核心指标压缩成0—1的量化分值,站点辐射能力高低瞬间可比。

技术路线“三步走”,精准施策不落空

第一步“建标尺”,构建评估体系。以步行时间、路径连续性、出行便利性为核心指标,制定“基础数据采集-路径模拟分析-效能综合评价”标准化流程。第二步“找短板”,识别薄弱区域。通过等时圈覆盖缺口分析,锁定步行路径中断点和服务盲区。第三步“通堵点”,提出优化方案。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设计“增设步行出入口-改造慢行通道”两类干预措施,并模拟优化后可达性提升效果。

解锁民生改善密码,提升群众获得感

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标志着南通“轨道-慢行”一体化网络建设迈入科学化、精细化新阶段,将有效提升轨道交通吸引力与服务水平,通过改善站点与周边用地衔接,不仅能提升公共交通分担率,更能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出行需求,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市编研中心下一步将持续迭代数据模型,把评估体系推广至公交枢纽、学校等更多场景,让城市出行更便捷、更舒适、更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