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漆作业时偷偷关闭废气处理设施,任由有毒气体逸散;为逃避在线监控,竟在取样间隙偷排污水,还注入自来水稀释……这些心存侥幸的环境违法行为,最终难逃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的“火眼金睛”。30日,南通市生态环境局通报近期查处的4起涉大气、水污染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再次为心存侥幸者敲响警钟。
通报的典型案例中,涉气、涉水各2起。其中,今年4月,南通市海安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根据工况用电监控异常预警信息,对某家居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现场检查时,喷漆房正在使用,喷漆房门关闭,但废气处理设施中关键设备未开启,且部分集气管道破损脱落,活性炭箱门未关紧。现场检测显示喷漆房内浓度VOCs高达144.7mg/m³,该公司因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被立案查处、罚款并责令整改。今年5月,如东县某染色有限公司作为重点排污单位,利用监控设备每4小时取样的间隙,偷排未处理达标的污水,并在排水结束前,通过橘黄色软管往清水池溢流水槽注入自来水稀释污水,企图“洗白”数据。监测显示,稀释前后外排污水COD浓度从343mg/L快速降至149mg/L。该行为被认定为篡改监测数据,并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目前,该案已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相关责任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有的放矢”。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生态环境部门聚焦大气、水环境监管,借助“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精准监管企业排污状况,推行“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渐进式执法,打出“制度+技术+服务”组合拳:规范涉企检查,约束执法行为,全面推行“扫码入企”、出具检查通知书、告知企业检查结果等执法检查程序,同一事项由“一个部门牵头、一次进门、全面体检”,杜绝多头、重复检查;依托智能化平台,大力推行非现场、无感式执法,运用大数据、AI技术等精准筛选问题线索,对触发预警的企业优先线上提醒、辅导整改,确需现场检查的严格履行程序,实现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执法”转变;推行道歉承诺、学法积分、学法减罚等柔性措施,实施“正面清单”,全面落实现场免检、管控豁免等激励措施,真正做到“执法不扰企、服务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