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面上,一根黑色的临时供水管沿着斑驳的墙壁蜿蜒伸展,末端稳稳接入居民家中。85岁的居万元老人拧开水池边的水龙头,哗啦啦的水流平稳地注入盆底,溅起细碎的水花。“之前还担心改造期间会对生活造成影响,没想到完全多虑了。”老人看着平稳的水流,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原先水流忽大忽小,尤其夏天洗澡时特别不方便,现在只是接上临时供水管,水压就比之前稳多了。很期待改造之后,水压能更足。”
寺街是南通悠久的历史文化街区,然而岁月在留下韵味的同时,也让基础设施显露出“疲态”。因年代久远,部分给水管道仍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铺设,老化、腐蚀、渗漏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到了用水高峰期,住户常常面临水压不稳甚至停水的困扰。为此,南通水务集团启动寺街、胡家园等区域给水改造升级工程,计划将全长约2公里的老旧供水管网,全部更换为新型球墨铸铁管和内衬不锈钢管道,不仅耐腐蚀强、使用寿命长,管道结构稳定性也大幅提升。
“不光是换管子,我们还会安装智能水表和远程监测系统。”南通水务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蔡嘉琦向记者介绍,管道漏水、水压异常等情况,后台都能实时监测预警,从源头减少水资源浪费。据了解,该工程7月初进场施工,目前已完成40%工程量,预计10月份完工。届时,用水质量将显著改善,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也将得到提升。
在寺街这样的历史街区施工,“保护”始终是关键词。巷弄两侧的老房子为传统民居,不少还是文物保护单位。施工队特意避开古建筑地基,连开挖方式都做了调整。“我们以人工开挖为主,配合小型挖机精细作业。”蔡嘉琦说,沿街管道的外观会与青石板路、老房子风格相协调,部分路段采用隐蔽施工,最大限度降低对居民生活和游客参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