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瞩目的《如懿传》开播了。看下来,有些意料之中的感受,也有些新发现。
有所当为,有所不为
《如懿传》的制作精良不出所料。请的演员人气和演技兼具,有游刃有余的独唱,也有相得益彰的合唱。配的都是真材实料,有做工精细的服装,也有匠心独具的摆件。不仅如此,这还是一部严肃的作品。它有着严肃的主题表达,严谨的内在逻辑,严苛的技术要求。
当然,《如懿传》也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作为一种类型剧,有些“套路”是不可改变的:后宫的头等大事仍然是子嗣绵延,后妃们之间仍然是明显的竞争关系。关键在于,它没有去渲染血肉模糊的竞争细节,也没有沉浸式地表达见谁灭谁的煞星理念。相反,这部剧每每流露出对宫墙内遭到蹂躏和戕害的女性的悲悯之情。
第七集中,高贵妃设局陷害海常在,胁迫或者收买了海常在身边的宫女作伪证。皇帝本来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现编了一段谎言,准备一床锦被遮了过去。高贵妃不知趣,非要讨个说法。皇上立刻叫来作证的宫女,先夸了她“舌头灵活,会说话”,然后命令拉出去乱棍打死。皇帝明知道是高贵妃搞事,为什么不罚元凶,而要打死帮凶?因为高贵妃外有阿玛办事得力,内有贵妃的尊贵位分,皇上不能和她翻脸。但是不给她个教训,她又蹬鼻子上脸,于是选择了无权无势无奥援的宫女下手。温情脉脉的帝妃日常,瞬间沾染了血腥气。拈酸吃醋的后妃争斗,拿宫女做了牺牲品。温润如玉的皇帝,玩弄权谋辣手无情。怎不令人扼腕叹息,怎不令人心生悲戚。这还只是小小的一笔。狂暴的竞争,必然带来狂暴的后果。
这是一个女性无法找到光明出路的迷宫。前半程越是花团锦簇,欢歌笑语,后半程就越是四海无人,满目苍凉。
现实世界,成人对话
从情节构筑和矛盾编织来看,《如懿传》描绘的是一个成人世界。
在流行的宫廷传奇中,雍正的一后一妃——“甄嬛”(钮祜禄氏)和宜修(乌拉那拉氏)争了一辈子。《甄嬛传》的结尾,钮祜禄氏赢了。《如懿传》的开头,也是钮祜禄氏赢了。甄嬛和宜修的最后一战,甄嬛赢得脆生,宜修输得坦荡。乌拉那拉氏用自裁换取了侄女青樱(如懿)的生机。这是一事换一事的政治博弈,这是成年人之间的利害对话。
再一个例子。皇帝刚刚登基,在前朝要震慑群臣,在后宫也要彰显权威。天下人见到他都得叫一声“皇上”,并跪地行礼,唯有后宫的太后管他叫“皇帝”,并坦然接受他的请安。为了前朝后宫威势如一,也为了给青樱谋个长久的福利,他和太后开战了。皇帝不让太后移驾慈宁宫,太后不让青樱获得位分,两宫展开了冷战和拉锯。这里没有牙尖嘴利,也没有手撕雷劈,就是暗中运气,背后较劲,都挺难受,都不低头。最后还是青樱出面劝解皇帝先做了让步,随之迎来了太后的松口。
这部剧里很多矛盾的解决,不是通过你死我活的拼斗,而是通过人同此心的让步。这是女主角如懿明确的价值主张,这也是后宫权谋新的写法和解药。
青樱被禁足潜邸。皇帝送来了两人定情的《墙头马上》,青樱回敬皇帝绣了“红荔(弘历)青樱”的锦帕。青樱还跑到宫廷画师郎世宁处,了解到西方男女平等的婚姻状况,进而悟到了“天下女子的本心”,希望皇帝“一生一次心意动”。我没有考证过,这样的想法会不会在封建皇权和强悍夫权下出现,但男女平权肯定是现代文明的共识。然而在某些“女性向”的文艺作品中,男女平权都落后了,“怎么合适怎么来”才是金科玉律。于是,情节成了执念的产物,人物成了任性的纸片。
《如懿传》在皮相上有考证和还原,也有改良和发挥,力图汇入新古典主义美学的河流。而在立意和叙事上则着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力求写下古装剧的现实主义新篇章。市场中需要迎合型的娱乐产品,也需要有表达的文艺作品。看得出来,《如懿传》力求突破题材的窠臼,寻求娱乐和表达之间的平衡。它的来路有些坎坷,希望它的前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