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很难吗?如果没有乐理基础,是难理解。不过不懂乐理,不代表我们就不能享受古典音乐。音乐本就是用来怡情的,只要找到心醉的感觉,不懂大调小调、慢板行板柔板……这些都不是问题。
关键问题是,你真的对古典音乐有兴趣吗?只要产生兴趣,多听,自然就会逐步沉浸、深入、渗透……
观看电影,是切入古典音乐的一个不错的渠道。一位友人说,她看完《海边的曼彻斯特》,开始单曲循环阿尔比诺尼的《g小调柔板》;看完《英国病人》,开始单曲循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看完《时光倒流七十年》,开始单曲循环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8变奏》……
对此,我深有体会。一上来就听大部头专辑,很容易听闷,借由电影推介,就比较容易引发出兴趣。我的古典音乐曲库,基本是跟着电影来拓宽的。
韩国电影《雏菊》,故事发生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漫山遍野的雏菊,充满19世纪印象派风格,随手一截图就是一张明信片。男主角酷爱听古典乐,经常听的一首曲目,是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但实际上,他的身份却是个杀手。古典乐和杀手身份似乎不相匹配,音乐在这里起到烘托复杂人性的作用。《六月船歌》收录在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里,是其中最为动听的一首。1875年,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的发行人邀请柴可夫斯基以12个月为主题创作钢琴曲,以“一月一曲一诗”的方式发表,这是《四季》的诞生之因。
法国电影《沉静如海》叙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个法国女孩和一个德国军官间沉默而未曾道破的爱情故事。两人初次见面,女孩正在弹奏巴赫的平均律《C大调前奏曲》,行云流水的乐曲,恰好是参战前身份为音乐家的德国军官最为喜欢的乐曲。可以想见,此次初见给德国军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当《C大调前奏曲》在影片中再次奏响,弹奏者变成了德国军官,而法国女孩则变为听众。共同的音乐爱好,拉近和升华了两人间的情感。只可惜,二战期间,分属敌对国的情感是不可能有未来的,暗地涌动的爱情只能借由音乐来诉说,一声叹息。
同样是二战背景,同样引用了古典音乐的还有瑞典电影《教室别恋》。15岁的少年“爱”上了37岁的女教师,两人发生了一段畸形师生之恋。有意思的是,每当两人情感有了变化,一曲高亢华丽的美声配乐就适时响起。这是来自亨德尔的歌剧《Rinaldo(里纳尔多)》里的一首咏叹调,名叫《让我痛哭吧》。《里纳尔多》是一部经典不衰的名作,叙述了第一次十字军征战耶路撒冷时的故事。十字军英雄里纳尔多爱上了贵族少女阿尔米列娜,敌军使用妖法拘捕了阿尔米列娜,想以此招逼迫里纳尔多投降。《让我痛哭吧》是阿尔米列娜被拘禁时悲叹自己不幸的遭遇时咏唱的。
传记电影《她比烟花寂寞》描述的是英国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的故事。杰奎琳年少成才,仅凭一把大提琴就足以傲然斜睨天下。杰奎琳的成名作是《埃尔加e小调协奏曲》,这支曲子她在17岁时就已完美演绎,此后成了她演出时的必演曲目。《埃尔加e小调协奏曲》由晚期浪漫主义英国作曲家埃尔加创作,因为作于一战时期,这支乐曲毫不浪漫,而舞台上的杰奎琳,每一运弓、每一揉弦,都注入最饱满的激情,赋予了这支曲子无与伦比的感伤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