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朱昊晨 王婷 姜敏 王琦 )
国庆前夕,江苏省武警南通市消防支队港闸区大队天生港中队(简称“天生港消防中队”)再获殊荣,被公安部荣记一等功。风雨四十载,但中队“学习雷锋”的旗帜始终屹立不倒。究竟是什么支撑中队官兵一代代爱心接力?最近,记者走进天生港消防中队,探寻“红门雷锋”背后的故事。
“你们又来啦。”“奶奶,正好有空,就想着来看看你们。”……9月27日上午,天生港消防中队的官兵们一走进天生港闸西敬老院,老人们就热切地招呼他们。一坐下来,战士就和老人们亲亲热热说着话,亲同祖孙。
在天生港消防中队大院的东北角,有一扇贴着“敬老门”三个字的小门,打开门,是一条青砖铺就的“敬老路”,小路的尽头是天生港敬老院。每逢节假日,中队官兵总要沿着这条路,来到敬老院,帮老人洗衣扫地,陪老人聊天解闷。
读书、聊天、剪指甲......消防官兵们的到来,受到了老人们的欢迎。今年88岁的刘淑珍老人入住敬老院已经3年,在与消防官兵的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子孙情,“他们经常过来看我,我自己的孙子来的都没有他们勤呢!每次看到他们在身边忙活,做卫生、陪我们聊天,心情就特别舒畅!”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天生港消防中队已形成一项传统:新兵下了连队,第一时间就要走一次“敬老路”,去敬老院认认门、学做事,把敬老爱老的精神传承下去。敬老院院长窦晓萍说:“天生港消防中队跟我们敬老院结对已经40几年了,不管是新兵还是老兵,他们为老人服务的爱心一直传承下来,初心不改!这份亲人般的情谊比金子还珍贵!”
日常训练
天生港消防中队始建于1976年,40多年来,这支队伍自觉将雷锋精神植入基因血液,爱心接力传承代打不息:70年代,帮助周边“五保户”割稻子、收麦子,为困难群众担水、砍柴;80年代,与一墙之隔的闸西乡敬老院结成共建对子;90年代,与泽生街上的孤寡老人结亲;2000年以来,中队官兵的服务对象扩大到天生港镇所有的村和社区,与特困学生、失独家庭等结成帮扶对子30多个,与驻地80多家单位建立了警民共建关系。官兵们累计义务献血10万多毫升,受理群众救助5000多起。同时中队先后出行警力近4万人次,保护经济和财产数十亿元,圆满完成长江抗洪护堤、汶川地震救援等重大抢险救援任务。
“好人好事,只是雷锋精神的一方面,并非雷锋精神的全部。”在天生港消防中队指导员张磊看来,发扬“钉子精神”学好知识,钻透业务,更是雷锋精神的最好体现,对于一名消防兵来说,立足岗位全面传承雷锋精神同样具时代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天生港中队虽然只有20多个兵,却个个都是“小诸葛”,由中队官兵参与发明的高速公路器材运输车、气动式破拆工具组,更是荣获“国务院创新器材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历史资料
“弘扬雷锋精神,践行为民宗旨”,是历代天生港消防中队官兵学雷锋的真实写照。四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学雷锋,用平凡的事迹承载文明、传递温暖、播撒爱心,他们在传承中的创新发展,谱写了一曲曲新时期的雷锋之歌。40多年付出,这支爱心队伍被群众亲切誉为“红门雷锋”。
坚持“向上、向善、尽责、担责”的中队精神,天生港消防中队连续15年获评全省“十佳基层中队”,成为公安消防部队的一面旗帜,共获得165项省级以上荣誉。该中队连续6年被公安部和共青团中央表彰为“全国公安系统青年文明号”。去年3月,被中宣部表彰为“全国学雷锋示范点”。今年6月获评“江苏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