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40年 | 祖孙三代的书橱 | 南通发布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童年时代,我对这句话并没有多少理解,但对看书有着天生的爱好。由于父母上班的单位在古镇老街上,毗邻小镇唯一的新华书店,于是我放学后有了到隔壁书店看书的机会。

那时四五分钱就能买一本小儿书,像什么《小兵张嘎》《三毛流浪记》《小英雄雨来》《半夜鸡叫》《鸡毛信》等等,图文并茂,简洁明了,一本在手,爱不释手,我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对嘎子、雨来和儿童团长海娃等“小英雄”们的崇敬!小儿书越买越多,于是,我有了第一张书橱。其实是妈妈把自己用的一只小木箱子腾出来给我装书的。至今我都记得,那是一个用深红漆漆过的樟木箱子,箱子盖子与箱子之间的锁是一把老式横开刻花纯铜小锁,上方是一道横梁,右侧是钥匙孔,钥匙是一把长长的开有槽孔、顶端带弯头的铜片,妈妈还在我书包内侧缝了一个小口袋,让我装钥匙。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因为是企业负责人,被造反派打倒送到纺织厂看仓库。忽然有一天,家里来了一群人,说是我父亲有什么材料藏在家里,翻箱倒柜,搜了几本父亲的笔记本,顺手把我装满小儿书的箱子拿走了。放学回来,妈妈告诉我书箱子没有了,我嚎哭了一个晚上。

1979年,我高中毕业,乘着改革的春风我分配了工作。但真正拥有书橱还是我结婚成家的时候,父母特地为我打了一张书橱,为了能买到好一点的油漆,父亲乘车专程到县城去购买,回来上公共汽车时被查到,不允许带油漆上车。父亲实在没有法子,向亲戚借了一辆自行车,连夜骑了30公里赶回,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了。

后来女儿出生了,我们帮女儿买了好多儿童书,什么《格林童话》《黑猫警长》《七个小矮人》《白雪公主》等等,随着购买的书和女儿上学课本的增多,我和妻子一商量,决定为女儿腾一块地方放书。正巧,单位执行上级改革的政策进行房改房,我换到了一套较大的房子。我们就将原先打算做储物间的房间做了一间书房,并在房间两边墙壁上各打了一排壁橱,这样女儿就拥有了自己的书橱,不,应该是书房!

这个书房陪着女儿完成了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学业,并拥有了一份自己热爱的新闻记者的工作,而且有了自己的小宝宝。

小外孙的出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小外孙满周的时候,我们特地把书和各种玩具放在床上让他抓周,小外孙爬着爬着,两只小手竟然抓起书来,这让我们全家兴奋不已,看来我们也要为小外孙准备一张书橱了……

其实,不需要我们张罗,他的书橱则是整套房子。小外孙还在一二个月的时候,女儿就从书店买来黑白和彩色板块的书,挂在摇篮上,说是让小宝宝练习眼力;四五个月的时候,买来色彩斑斓的宣传张贴画,把房间、客厅,甚至卫生间墙壁上都贴满了,说是让小宝宝在卫生间洗澡时也要感受书的气息;一岁的时候,女儿又买来用新型材料做成的书籍,一翻就“哗哗”作响,而且还不会被撕开。不过小外孙还是喜欢自己撕纸质书,听到纸质的书在自己小手里被撕成碎片的声音,会“咯咯咯”的笑个不停。

为了让小宝宝适应刷牙,小宝宝的外婆想了不少的办法,也没有奏效。但有一天,女儿从网上购来一本音乐书,一按封面上的按纽,音乐声起:“早上刷、晚上刷,吃饭以后也要刷,清洁牙齿最重要……”稚嫩而朗朗的儿歌声就传入耳中,小外孙喜出望外,于是这本书就放在洗漱台上,几天下来,小外孙刷牙成了新常态。

立体书,这是我活了五十多个春秋才看到的,厚厚的一本书,打开彩色封面,里面居然有小火车行驶的轨道,配套的有几辆“托马斯”小火车,打开小火车的电源开关,小火车就在书页上越过草原,爬过高山,穿过山洞,跨过大桥,一路风光一路欢歌。还有不设轨道,但书页是双层的,里面的画面可以转动或移动。这类书籍常常放在客厅做的游乐场里。

电子书,方便又快捷,可以阅读,也可以听,还可以和它对话,小外孙跟着它学到了不少歌曲,比如,小苹果、小儿郎、我爱北京天安门,就连蒋大为的经典歌曲《牡丹之歌》他也会有模有样的来几句。还有点读书,一支电子笔点到书页画面上,就会发出画面是什么的声音。这类书籍基本放在饭桌和书桌上。

当然更多的还是纸质书,一般是睡觉前由他妈妈读给他听,那这类书籍肯定放在枕头边了。

今年九月,小外孙就要上幼儿园了,为了培养小宝宝的良好习惯,把散乱的书归集起来,他妈妈从网上购来了几张可以拆卸的书架,让小宝宝把不看的书收集起来放到书架上。

“外公爷爷,你看这是我的书橱!”小外孙拉着我的手来到他的房间指着书架自豪地告诉我。望着漂亮实用而且可以移动的小书架,听着小外孙银铃般清脆的声音,我想起母亲的小木箱,也想起父亲为了给我打书橱买油漆受累的情景,眼睛不由得湿润起来。是呀,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变得便捷快乐而甜蜜!我想,等小外孙长大后,他一定会拥有自己心仪的紧跟时代步伐的别致书橱!

我们一家三代的书橱带着时代的烙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激荡的是书香,也是人类进步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