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知不觉改变百姓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通讯设施的巨大进步令我记忆犹新。
我喜欢撰写一些儿童作品,稿件都是手写,去邮局装进信封贴上邮票,以书信形式寄出。寄到河南《小学生学习报》,需要三四天才能到达;寄到吉林《作文评点报》需要一个星期。现在可好了,稿件电脑打印,只要按照报社网址,不花一分钱,数秒钟电脑屏幕上显示“发送成功”,意味着我的稿件已到编辑的电子邮箱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母亲突然病故,大儿子在镇江工作,需要通知他赶回。可那时没有电话,只得拍电报给他:“奶奶病故,速回!”那时交通又不方便,唯恐儿子没有收到电报,又连发两封加急电报。殡葬那天上午,儿子才赶回家,差点见不到奶奶最后一面。
上世纪九十年代,通讯设施快速跟上,农村开始普及电话。1999年,海门电信局发了一本电话号码簿,按姓氏笔划,很快就能查到别人家的电话号码。我把家人、亲戚、朋友、同事的电话号码一一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便于通话。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进入了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手机开始普及。儿子、媳妇、孙女随身都带有手机,随时可以通话。智能手机上还可以看新闻、查资料、玩游戏、聊天……我和老伴买了老年手机,即使在田间干活,手机也带在身边。一天,我与老伴在田里,突然手机响了,一听是大儿子从镇江回来了,预计四十分钟到家。我与老伴回家,刚做好饭菜,儿子汽车已停到了家门口。儿子一下车就吃饭,多方便啊!
更令我惊奇的是,孙女在爱尔兰读研期间,每周,家人与她面对面通话。我好奇地接过手机,清晰地看到孙女满面笑容地向我问好。她高兴地告诉我,她身在爱尔兰,和在自己家里一模一样。我老伴担心如此通话一定要花很多钱,大家都哈哈大笑:“一分钱也不要!”真是太神奇了。
回顾这四十年来我家通讯设施的巨大变化,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我家从书信到视频的变更,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方式变化中的一个缩影,要是没有改革开放,哪有今天这样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