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钱锺书10岁,钱家人看到时代实在不同了,才不得不把他送到新式学校读书。在此之前,钱锺书四岁(虚岁)始由大伯父(嗣父)钱基成教识字,六岁入秦氏家族办的秦氏小学。不到半年,因病停学。伯父舍不得他上学,加之本来就不太赞同新式学校教育,借此停学在家。按当时新式教育的学制,像他这个年龄段,应该入初等小学学习了。但钱家不仅钱基成不赞成新式教育,祖父钱福烔也很反对进“洋学堂”,还是倾向于老式教育。不久,钱锺书又被送往亲戚家的私塾附学。因附学不便,一年后又在家由伯父教。国学、历史基础甚好,但算术等学科不行。
民国九年(1920年)七月四日,无锡县立第一、第二高等小学(当时还习惯称俟实学堂和东林小学)同一日招考新生。第二天,无锡本地两张比较大的报纸《锡报》和《新锡报》同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刊登了新录取学生名单。钱锺书和堂弟钱锺韩被第二高等小学(东林小学)录取。因为入学考试算术没考好,包括钱锺书、钱锺韩兄弟在内的20名新生要在开学后“再行复试”。
钱锺书和钱锺韩没有读初等小学,直接上的是高等小学(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五年级),所以基础较差,学得一点不轻松。钱锺韩回忆:“进入高小后,由于缺了四年基础教育,学习困难很大,学校里有一套功课,有一套作业(当然比现在少得多 ,浅得多)。家里却从不过问,只是另行安排一些课外学习任务:继续读些古典文学,读些中国历史,写些议论文章。在这几年里学得很狼狈,成绩不佳,有时还不及格,只能靠自己的阅读能力来勉强应付功课。”(《谈自学》)
上小学不久,钱锺书大伯父钱基成去世。1920年阴历九月二十一日,伯父病危,钱锺书还未放学便被家人召回,当他一路哭叫着“伯伯”赶回家中时,伯父已不省人事。钱基博《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民国九年庚申九月二十一日申时卒,得年四十八岁。”“大哥以民国九年夏历庚申九月二十一日卒,实生于逊清同治十二年癸酉闰六月二十一日,得年四十八岁。”
钱基成去世第二年,钱基博、钱基厚兄弟编了本纪念集《北堂永感录(附兄弟孔怀录)》,其中收钱锺书写《题伯父画像》一文。该文题下注明作于“庚申”,即民国九年(1920年):
呜呼!我亲爱之伯父死矣,不得而见之矣。可得而见者惟此画像耳。然吾瞻拜伯父之画像,不禁哀之甚,而又慰之深也。哀莫大于死别,夫何慰之有慰者,幸音容之宛在。然而不能无哀,哀者,哀死者之不可复生也。嗟夫,我伯父乃终不可得而见矣!于不得见之中而可以 稍慰夫欲见之心者,幸有斯像耳。岁时令节,魂兮归来。锺书衔哀展(瞻)拜,供奉香花,我伯父在天之灵,其实式凭之。
这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钱锺书最早的一篇文字。全文不到二百字,满眼的“之乎者也”,俨然一个小夫子的模样,正是钱基博所言“握管作二三百字论文矣”。文章虽稚嫩,情意确是真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