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丨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 | 南通发布

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今天(6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市委书记陆志鹏强调,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顺应新时代南通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力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

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惠民主持会议。市领导黄巍东、庄中秋、沈雷等参加会议。会议颁发了南通市第十六届“园丁奖”。

陆志鹏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引领南通教育现代化。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准确把握新使命,立足南通实际,站稳人民立场,深入贯彻“九个坚持”,在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张答卷中认清使命。准确把握新方位,既立足当下解决好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南通全面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准确把握新需求,聚焦南通发展,满足群众期盼,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陆志鹏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南通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全过程。坚持正确方向,强化思政教育,不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道德品质修养,着力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上,让思政课不仅“有意义”更“有意思”。坚持遵循规律,创新育人方法,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力军、家庭的主阵地、城市文明的主旋律、党委政府的主心骨作用,构建全覆盖、多途径、常态化的德育工作体系。坚持科学导向,促进全面发展,重视体质健康,改进美育工作,注重劳动历练,加快构建南通特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全面、长才干、能出彩。

陆志鹏指出,建设现代化教育高地,必须打造高质量现代化教育体系。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握发展规律、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全面打造具有南通特色的高质量现代化教育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普惠原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形成公办为主、非营利民办为辅,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优质协调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区域与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科学划分教育功能,超前谋划布局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品质,鼓励普通高中走特色发展之路,增加优质高中学位供给,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做好服务地方发展这篇大文章,高等教育要加强统筹规划,更好发挥高校人才集聚和科研优势;进一步办好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推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建设覆盖全体社会成员、满足终身发展需求的终身教育学习平台。

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陆志鹏指出,要在涵养师德师风、激活师资源头、增强育人本领、稳定教师队伍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建设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他希望全市8万多名教师以当好“四有”老师为目标,潜心教书、精心育人,自觉担起“四个领路人”的神圣使命。同时要在全市上下切实营造相信教师、关爱教师、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良好氛围,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舞台更好施展才华、担当重任。

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是一项系统工程。陆志鹏要求,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教育工作领导体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高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走在前列,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徐惠民要求,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奋力开创南通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要坚决扛起教育强市建设的重大责任,站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高度,全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厚植南通教育在全国全省的领先优势。要着力补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扩大优质供给,促进均衡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下大力气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深入激发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活力,不回避发展面临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大胆推进看得准、管长远的重大改革事项,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如皋市、海门市、崇川区以及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单位作交流发言。市委常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参加会议。

会后,市领导和与会代表观看了南通教育70年成果展。

南通市第十六届园丁奖名单如下:

(排名不分先后)

第十届“感动南通教育人物(群体)”名单如下:

(排名不分先后)

南通市第十六届园丁奖得主简要事迹

1、丁卫军

男,本科学历,1970年11月出生,1992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正高级教师,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语文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通州市十佳青年。

他守望农村初中教育,耕耘不辍,立志要成为对农村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教师。他立足课堂,锐意改革,提出的“简约语文”教学主张,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成长研究丛书《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他用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赢得学生和家长的赞誉。他用谦虚踏实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丰富厚重的教研成果赢得了市内外同行的称道。《语文教学通讯》《作文教学研究》等杂志在“封面人物”栏目向全国推介他,《中国教师报》等报刊介绍了他的成长故事,“通州小丁”在全国颇有影响。

他在“简约语文”的追梦征程中步履铿锵,在初中语文教育的园地里喜看春花烂漫。

2、仲剑锋

男,本科学历,1977年7月出生,1998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教师,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研训员。被评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先后获得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省优秀青年教师、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优秀辅导员等称号。

他不忘初心,立志“一辈子学做教师”。他对职业执着、对课堂投入,曾多次在全国、省、市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最高奖。他所带班队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县、校级“红旗中队” “标兵班级(中队)” “窗口班级”。他立己达人,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着力团队建设,促进区域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给家长、学生带来福祉。他守常出新,引领区域学科教研。创造性地抓实学校半日研修,帮助老师们上好每天的语文课,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二十多载筚路蓝缕,二十多载跋涉不已,仲剑峰同志始终坚持行境界高远的教学路,做勇攀高峰的求索者。

3、许波荣

男,本科学历,1980年11月出生,2003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一级教师,南通市北城中学初中化学教师。曾被评为南通市骨干教师、如皋市第二中学优秀班主任,荣获两次嘉奖。

他不忘初心,用心呵护每一朵花。他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学生无论优秀还是顽劣,不管是上进还是落后,他都当自己的孩子真诚对待,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他砥砺前行“走帮服”,坚持每学年都深入到班级和学生家庭中开展深入调查,全方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家庭情况,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他率先垂范,平凡工作中注重每个细节。担任班主任期间,在学生到校之前,他早已出现在班级打扫好卫生、排好桌椅,让学生到班之后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放学之后,他带着沙哑的声音和学生或家长进行交流;学生吃饭的时候他总是在各个角落巡查和学生谈心。他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校“文明班级”,“如皋市优秀班集体”。

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他以春蚕的精神、蜡烛的品格,为祖国的未来,尽自己的全部努力。

4、吴建英

女,本科学历,1975年4月出生,1993年8月参加工作,正高级教师,海门市东洲小学教育管理集团总校长、小学语文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南通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海门市名校长,是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她热爱事业,倾心育人。她用优秀文化哺育学生心灵,用富有个性的校园环境浸润学生的言行,用独具魅力的特色课程打造学生的金色童年,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书香校园”“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等殊荣。她对集团的5所乡镇小学全心引领,带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她扎根课堂,努力探索。在全国、华东地区、省市各级竞赛中屡屡斩获最高等级奖。她立足科研,潜心改革。二十多年来,始终以“探索展示母语之美的语文教育”为目标,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探索,多次获得全国、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她悉心领衔团队,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教师。

她虔诚地行走在教育的朝圣之路上,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5、沈国锋

男,本科学历,硕士学位,1983年1月出生,2003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英语研训员。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能手、全国中小学外语名师、全国外语教学园丁奖获得者、全国“十佳”小学外语教师、江苏好青年、市学科带头人、市杰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他为人师表,爱生如子。他带头为身患白血病的陆同学捐款,把鼓励的话语送到病床前;李同学从安徽转来,只身一人寄宿在校,他每个周末都将其带回家洗澡换衣、补习英语,被孩子亲切地称为“周末爸爸”……他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他扎根课堂,苦练基本功。为了练口语,他背着奥巴马的演讲稿上班,听着英国BBC入睡;为了练课感,他走进几十个不同班级试课。“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全国小学英语教师基本功大赛中一等奖和最佳综合素质奖的佳绩。他潜心研究,善于反思,主持的全国、省、市课题,多次获奖。他甘当人梯,一批青年教师在他的指导下迅速成长。

凭着对教学的一份热情、一份执着,他一路攀登,一路收获。这份坚守,这份承担使他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6、张弛

男,本科学历,教育硕士,1977年11月出生,2000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教师,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高中化学教师。曾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教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他爱学生。对自己的学生,他了如指掌,哪怕是细小的情绪变化也洞若观火。他对自己很吝啬,衣服可以褪色发白,文件包可以斑驳掉色,但他对学生却一直“阔绰”:学生家庭困难,他送去衣服、送去学习用品、送去食物,得知有学生晚上在家学习连台灯都没有,视力严重受损,他便立即送去台灯……他资助学生,从中学持续到大学毕业,从南通延伸到支教的新疆,从未间断。学生们亲热地称他“化学爸爸”。他耐得住寂寞。在学校备课、改作业,常常很晚回家。 他二十多年不改初心,他的化学课,兼顾理性与人文,豪迈且细腻。他所任教的班级,总是在年级里保持领先。他的“教学即教育”的思考越发成熟,教学风格逐渐形成。他不断创新,在学校科研管理中,创设了好几个“第一”。

在教育的热土上,张弛老师倾注着无限的心血与不变的真情!

7、周国圣

男,硕士研究生,1981年7月出生,2004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南通市东方中学语文教师。被评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 “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区优秀班主任,获得区德艺双馨奖。

他坚守一线,扎根东方。刚到东方中学的那些年,正是东方中学的起步阶段,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没有影响他的教育理想,他一直担任班主任,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打球,一起就餐,6点20分晨练,6点40分早餐,7点晨读……午休值班,晚自习辅导,巡查寝室,与生为伴,以校为家。他身正为范,静待花开。他坚持以生为本,始终坚信“身教胜于言教”,一直以自己的言行品性引领学生的成长。对于因为好奇,“偷”拿同学物品被发现的同学,他耐心、用心,深夜赶往学生宿舍,既呵护了孩子的尊严,又让该同学深受教育。他所带的班级曾获评南通市少先队红旗中队。他乐于奉献,超负荷工作。学校发展有困难,他总是挺身而出,任劳任怨。

他是一位有情怀的教育人,守望教育的麦田,他静待花开。

8、谢红芳

女,本科学历,1979年11月出生,1999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南通市新区学校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处主任。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第五期“226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崇川区十大杰出青年。

她对孩子特别有爱心、有耐心、有方法。她了解学生发展需要,探索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她能让哭闹着不想上学的一年级新生,破涕为笑开心上学;她适时用夸张的 “人皆可为尧舜” 的表扬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 她用“你很有潜力”的美好期待,让学生的学业突飞猛进。她的数学教学特别扎实、有趣、高效。她的学生喜欢数学学科;数学总能给她的学生带来成就感。她苦练基本功,在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摘得一等奖桂冠;她勤学善思,追求“理趣相生,让儿童与数学在课堂上幸福牵手”的美好境界。

她是一位学生喜欢、家长欢迎、同事认可、领导放心的好老师。

9、蔡雨花

女,本科学历,1979年11月出生,2001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一级教师,启东市第一中学高中数学教师。被评为启东市骨干教师,多次获启东市教体局嘉奖。

她教书、做人都很“痴”。她扎根偏僻的农村,身边的优秀老师一个个调离农村,亲戚朋友纷纷劝说她把握机会早日回城,她不为所动。一间简陋的宿舍,一住就是14年。她长期担任班主任,送走了10届高三毕业班。休息时间,家长和孩子们找她辅导,她都满腔热忱,来者不拒,却分文不取;作为全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她每天除了完成教学工作、关心学生的食宿,还勇挑重担,导护、值夜争着干;班上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任何一个重要节点她都了然于心。一个冬天的凌晨,班上一名女生突发高烧,自己也正感冒的她立即赶去学校,送学生去医院,陪学生打点滴。第二天清晨六点十分,她又准时出现在教室。她辅导青年教师毫无保留,每当徒弟所带班级学生数学成绩打破了她这个师傅名列前茅的神话时,她总是非常高兴。

蔡老师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放飞一批又一批雏鹰展翅,奔向光明的未来。

10、缪德军

男,本科学历,1976年11月出生,1998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教师,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高中数学教师。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南通市“双带”型党员标兵。

他坚守一线,率先垂范。他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坚持带班上课,始终示范引领一线教师规范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式。2013年,他荣获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学校连续八年承办南通大市课改观摩研讨会,基本做到人人能开课,人人有优课。他潜心教改,大幅提升质量。学校连续八年被评为如皋市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每年有近50家单位、近1000人来校观摩。在各类优秀教学竞赛和优秀人才评选中,该校年轻教师表现活跃,晋级或入选人数均居大市前列。2018年,白蒲中学被南通市教育局授予南通高中唯一的“南通市高中课改样板学校”称号。 

在他的引领下,老师们以良好的道德操守引领师生一路奋进,以匠心匠思打造精致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办学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第十届“感动南通·教育人物(群体)”简介

柯巧玲

她现任长江路幼儿园副园长,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守着自己的家庭,坚守着挚爱的事业,坚守着“与孩子相守一辈子”的神圣誓言。她先后荣获省师德先进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南通市最可敬的母亲等20多项荣誉。如今,对柯巧玲来说,生活虽然有很多方面变化很大,但也有一些非但没变,反而愈久弥坚,纯美依然!那就是柯巧玲当初与爱人牵手走一生的承诺!那就是柯巧玲当初奉献教育,终身无悔的誓言!

黄亚丽

她是如皋中学教师,如皋市学科带头人、长期担任高三教学工作。“一腔热情,满腹真心;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这是学生对她的评价,也是她从师十八年来的真实写照,更是她的执著追求。

在教育这方沃土上,黄亚丽用自己的教学诠释了身正为范的内涵,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新一代教师爱岗敬业,师德高尚,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高贵品质。

张小琴

她是如东县宾山小学语文教师,六年来她带领学生精读童书300多本,提升学生语语文素养;她是阅读推广人,四年里她利用空余时间开展阅读推广活动100余次,把阅读从一间教室推广到了全县。她常常孤身远赴省内外乡村学校作课、讲座40余节次,结对数十位教师,促进了乡村教师的成长。

黄琴

她是海门市能仁小学一名班主任、语文老师。她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今年年3月14日,黄琴老师学生因学生迟到而亲自上门家访,救下了一氧化碳中毒的学生以及家长,传为美谈。

该事迹被央视、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并配发相关评论。

严晓冬

他是通州区兴仁中学教师,他执教近二十年来,即使脊柱被病魔摧残得渐渐弯曲,浑身疼得连走路都困难,他也始终舍不得放弃,用他自己的话说:“我选择了教育,我就永不放弃。”

出于对教育的痴迷与热爱,他在工作中奋不顾身地追寻自己的教育梦想也结出累累硕果。2017年,他教的两个毕业班中有16人进入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四位同学进入奥班,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王金杰

他是南通天星湖中学一名体育教师。他参加工作11年来,在教学工作上一直兢兢业业,不断提升课堂效益。

今年年7月4日早晨,他带儿子进行晨练时在新开港河上勇救落水妇女,事迹被央视新闻频道报道。

范从华

他是省南通中学历史教研室主任,市历史学科带头人。从教24年来,他的勤奋与坚持,点燃爱心,点燃思想,照亮学生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2013年,他开始参与通中西藏班的教学。他所送2014届、2017届高三西藏班均取得了省内均分第一的好成绩,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

启东市东疆好少年志愿团队

该团队既是一个公众微信平台,更是一个志愿者服务团队。该团队成立于2015年3月9日,是一支由教育体育局团委牵头,以80、90后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志愿者组成的公益团队。该团队的主要工作是为启东教育事业传递正能量,搭建公众平台,策划公益活动,不断创新青春正能量文化产品,培育正能量网红人才。

江苏盲人足球队教练团队

该教练团队的主要成员多数为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教师。他们带领江苏盲足不仅两次获全国盲人足球锦标赛冠军,还为中国国家队输送了多名球员,其中南通特教中心毕业生、球员陈山勇代表中国获得过北京残奥会银牌、广州残亚会和亚洲盲人足球锦标赛的冠军等一系列荣誉。

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换来了盲足队员们对生活的乐观与信心,他们用自己的汗水让盲人赢得了荣誉和尊敬。

南通大学人体解剖学教学群体

他们工作环境艰苦,却在医学教育事业上做出了伟大贡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绩。

在这个群体中有973首席科学家、省、市级教学名师、“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一批优秀人才。目前,群体中高级职称和博士化率均超过90%,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先后3次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人体解剖学”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规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