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酱油店 | 南通发布

很久很久以前我常要去“打醬油”的那家醬油店就在小城中丰乐桥的東首。平房,南向,旧式的“踏子門”,半人高的柜台。說它是醬油店其实它兼卖盐、醬菜、白酒、黃酒……。那時小城是看不到啤酒的,饮料大概就只有汽水了!常见有做工的傍晚靠柜台用小碗盛著酒就着几个萝卜干津津有味的呷著;再往店里面去也有可以坐下慢慢喝的,可通常这样的顾客并不多。

我已不记得我第一次去这家醬油店是何時哪月,但那一次我去这家醬油店打醬油却充滿了凶险。

那是夏天的一个大雷雨过后的傍晚,父母叫我们去打醬油,才几岁的我就和大我三岁的兄长同行。我們兄弟俩拿着打滿醬油的瓶子从朱衣巷回家,快到南边巷头的時候,前面几步远的一户人家西侧高大的后墻突然轰然垮塌倒下---如果当時我们再往前多走了几步那后果就很难说了!这算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次遇险,很兴庆,我们都回來了!

那醬油店当初所卖之盐是那种大颗粒的,我们称之为“粗花子盐”,后來有如粉狀的“細花子”盐卖了(大约六十年代中期),我父亲用瓶子盛着它,预备留著慢慢吃(可在那之后那种粗花子盐其实就不再出现了)!但令我費解的是八十年代初我在东乡的某小镇時却看见那里的醬油店里仍然还有“粗花子盐”卖---可见那時我父亲的珍惜还是有理由的呀!联想到少年時代到东乡去做客我很诧异于他们煮肉不放醬油---那个年代有肉吃就很不易,可奈醬油何?大概这就是那時的城乡差別吧!

物质匮乏的年代什么都是值得珍惜的。那个年代食油特別的紧张,一个月居民每人供应的油只有四两,早期只怕还沒有这个数!我不知道人们是怎样熬过来的!於是醬油店里的一种小罐裝的豆醬便供不应求了,因为打开它后豆醬的上面浮着一层油!于是人们买它回來,把上面的一层油潷出來,留着炒菜……。

物资的匱乏也伴隨着知识的匱乏。小城的傍晚人们总要从醬油店里买点醬菜回去吃晚饭,就着喝粥---这个時候醬油店的生意也就特別好。那時的如皋萝卜干很让我们喜愛,尤其是甜萝卜干儿!三、五分钱就可以买一小包的了,家人可以对付一顿晚飯。由于文革,很多图书都被称为“毒草”,有不少就被醬油店弄了去用來做包裹醬菜的紙!每次买醬菜回來,包裹醬菜的那张字紙我們哥俩都要抢着看,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時候啊!我在那已被浸漬的紙张上看到过许多精彩的古诗文、看到过许多雋永的现代文,青涩少年的干涸心田得此露滴一二!

醬油店的营业员里后來又出现一白面小伙子,长得不错,只是脚有点跛足。依稀记得他是小我几届的小学校友。他的服务态度也好,见人一脸的笑。可在八十年代晚些時候却听说他被判极刑了,说是他把他的女友給杀害了!白面、长得不错的小伙子,可是跛足,接下來的事可想而知了!而在这之前不久小城南门一醬油店的一“醬油西施”却被数言不合的男友用刀割破了脸,那激情男获刑后据说在监狱中撞墻而死!慘痛飛迸,不幸的爱情故事大抵如此……!

醬油店里最忙的時候要算旧历年底,那柜台外面人满为患,都赶着年前把油盐醬醋都置办全,当然,这该是在物质生活稍有好转的時候了!农民兄弟们也赶到城里办年货,旧历年底的那几天不宽的城中马路也就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有時阻塞得几乎水泄不通!

九十年代中期小城的拆迁胜过震后重建,丰乐桥的那家醬油店自然也不能独存!于是还沒拆迁的小巷里就多了些流动小商贩,醬油可以一直送到大门口!隐于深巷的小店醬油生意也有些好起来---终于不多久这些也荡然无存了!

丰乐桥依旧静卧城中,玉帶河水依旧靜靜流淌。只是那爿醬油店,你现在还好么?多想再去你那里再打一次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