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至上,微创做出大文章——走近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团队 | 南通发布

核心提示:作为南通市重点专科,近年来,市三院骨科在南通地区率先成功开展业内领先的椎间孔手术、关节镜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局麻小切口治疗单、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膝交叉韧带断裂及半月板损伤微创治疗、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等创新手术,手术成功率高达95%以上,在江海大地享有盛誉。

自2002年组建以来,该院在脊柱、腰椎和关节疾病的微创治疗上已走在全市前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如今,三院骨科已发展到两个病区、三个亚专科、近100张床位,年开展各类手术近3000台,成为南通及周边地区骨科医疗的重要力量。

引进两位重量级人才

全面支撑起学科发展

在三院骨科,科主任李玉前来自湖南,副主任王晓东来自辽宁。这两位来自外地的专家,作为三院重点引进的人才,自科室创建起就承担起学科发展的大梁。

“微创医疗以最小的侵袭及生理干扰,达到最佳手术疗效,是国际推崇的先进理念。但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国内微创医疗技术的发端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李玉前认为,在这一背景下,三院骨科的诞生具备了理念上的后发优势。

在医学界,有“南湘雅,北协和”之说。李玉前就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作为南通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委、南通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骨质疏松学会副主委,李玉前在业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今,时隔17年,但李玉前对自己在南通的首个手术病人的记忆依旧历历在目。“那是2003年,市区观音山地区一位30多岁的女患者,一直腰疼,她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来找我看病,结果20分钟的微创手术,就解决了她多年的病痛,成为三院骨科微创技术的首个受益者。”至此,三院骨科有个“神医”李玉前便在通城传来了,三院的髓核摘除微创手术也引领了南通市微创骨科技术的风气之先。

在骨科副主任、骨关节外科主任王晓东办公室的橱柜上,始终搁着病人赠送的一块匾额,上书“医者佛心”四个大字。王晓东说,佛是救苦救难的,而“佛心”则是悲悯之心。“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需要手术,给病人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才是一位负责人的医生该做的事情。”尽管熟练掌握各类微创技术,但王晓东坚持精准诊断,杜绝过度医疗。

王晓东主任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病人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治疗,在高质量解决病人问题的同时,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从医体验和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坚守亲情式医疗服务

如今,只要一谈及三院骨科,家住海门的黄先生就有一肚子“衷肠”要诉。原来,今年年初,黄先生因股骨干、股骨颈骨折在当地医院行骨折固定手术后出现左膝不稳,时有疼痛,症状逐渐加重。不久前,他慕名来到市三院就诊,经核磁共振进一步检查,提示其左膝前、后交叉韧带断裂。为此,三院骨科团队为其在关节镜下成功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

令黄先生感动的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三院手术团队还尽可能为他节省治疗费用。该例手术中,专家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过程中选择了去自体肌腱重建,与异体肌腱相比,不但费用低廉,且效果更好。“我们在固定时,并未使用特殊固定物,而在肌腱尾端直接捆扎,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费用开支,整体节省约三万元。”

市三院骨科副主任张建华说,病人看病不容易,一定要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让病人少花钱;骨科副主任李宏斌则表示,要改善病人的就医感受,首先要尽量提高病人就诊的性价比。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让病人效益最大化,使三院骨科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影响到周边地区。在三院十三病区,几天前,记者还看到一位从盐城滨海特地赶来的病人,他的手术如果到上海大医院去做,交通、住宿加上治疗费用,算起来需要十多万。而在三院,他前后仅花了3万元。

推行个性化诊疗方案

因人制宜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

颈腰间盘突出导致的颈腰及四肢麻痛无力,肩膝关节退变引起的肩膝疼痛,四肢外伤形成的骨折,血管、神经、肌腱带来的一系列病损……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骨与关节系统外科疾病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国人们。如何应对,如何高质量解决,对医生和病人来说都是难题。

“一直以来,我都在跟踪国际国内最前沿医学理论。”王晓东坦言,即使同一种疾病,不同病人所要采取的诊治方法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病人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治疗。

他举了个例子,个性化治疗在膝关节损伤上尤为明显,病人多以前交叉韧带损伤为主,经常是部分损伤,或是陈旧性损伤。病人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年纪大的只要满足行走即可,年轻喜欢运动的有恢复剧烈运动能力的需求,“因此我总是术前仔细读片,准确诊断,因人制宜实施个性化手术方案。部分损伤的就部分重建,要求不高的病人就单束重建,要求高的病人选择双束重建。”

2015年开始,王晓东对肱骨外骨折的小切口手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介绍,传统手术切口约12~15厘米,又恰好在肩关节前方,特别醒目,对爱美的女性来说,这样的手术可以说是个灾难;而小切口进3~4厘米,而且是侧方,术后恢复又快,患肢又不肿,简直不要太棒!与同事们反复探讨论证,反复推敲手术安全有效的操作细节,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后,王晓东带领关节外科团队将该术式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截至目前,科室先后实施这类小切口手术近百例,年龄跨度从十六七岁到七八十岁,均获得了满意疗效,无一例神经损伤,无一例外快速康复。

两年前,王晓东接诊了一位踝关节骨折的女性病人,病人和家属都急着要马上手术。然而因为是开放性骨折损伤,软组织破损情况较重,他判断不宜立即行骨折切开复位手术。于是告诉病人和家属,要先行骨牵引保持患肢长度,骨折基本对位要等二期再行处理,反复解释“皮肤是人体的屏障,某种程度上比骨折处理更重要,保护皮肤避免坏死更需要医生的正确判断和耐心。”

一个月以后,王晓东为病人实施微创复位固定手术,有效保护了皮肤血供得,骨折也顺利复位愈合,病人非常满意。实际上,如果不这样处理而贸然过早手术,很可能就会出现皮肤大面积坏死,并导致钢板外露、骨外露感染、骨髓炎等不良后果。

紧盯国内外技术前沿

成就“看骨科,到三院”金字招牌

2005年,三院骨科拥有了更为专业化的骨科微创技术设备——椎间盘镜,切口从之前的30mm缩小到16mm,手术更精准,效果也更好了。

2013年,椎间孔镜投入使用使用,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号称“微创中的微创”,切口只有6-7mm,不仅更微创而且几乎没有出血,对患者的生理性损伤降低到最低。

从2007年引入关节镜,膝关节、髋关节镜手术常规开展,到2012年肩关节镜手术常规开展,再到髋关节镜前路技术开南通医界先河,三院骨科微创做出了大文章,始终保持着行业竞争优势。

2019年,市三院骨科进一步细分专科,设立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修复重建外科三个亚专科。

去年7月,李玉前受邀前往结对医院——伊宁县人民医院骨科指导,“仅3天我就做了11台手术,涉及脊柱、创伤、关节、骨病等多个方面,11台手术100%成功,在当地打响了南通三院骨科的品牌效应。”令李玉前印象深刻的是,30岁出头的新疆小伙子赛力江,因为股骨头坏死很多年,走路一瘸一拐。李玉前为他成功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如今,赛力江开车、骑马样样在行。自手术以来,他一直和救命恩人李玉前保持联系,“最近还说要寄一头羊来感谢我,哈哈!”

凭借稳扎稳打的学科发展和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看骨科,到三院”,已成为江海大地上活生生的现实。目前,科室共有25名医生,其中正高职称5名,副高职称17名,博士3名,平均每天门诊量达100人次以上,每年手术以10%的速度递增。

市三院护士长袁红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中国传媒大学一位退休教授出院前给她的感谢留言,老教授觉得非如此不能表达自己由衷的感谢。骨科主任李玉前的办公室则悬挂着好几幅他义诊时的照片,拍摄者都是同一人——一位热爱摄影的患者林志安,更是他的忠实粉丝。

每天上下班的时候,李玉前总是习惯性抬头看电梯间电视里播放的三院宣传片。他说,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总是专注地埋着头,时间长了,颈椎很难受,所以有机会就会仰着头。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

有人喜欢埋头思考问题,李玉前和他的团队则是埋头干实事。而仰头,则是他们思考问题、谋划未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