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有嘉木,薿薿高连天——就在西寺边! | 南通发布

紫琅有嘉木,薿薿高连天。

濠河西寺边这株银杏,据说是从明朝来,叶子一秋一秋的黄,静静地聆听着西寺阇黎饭后的钟声;杏子一摞一摞的垂,仰看边雁黄鹂归去又来,翔栖枝丫。春秋更替,抑或葱郁如盖可蔽庭,抑或虬枝苍劲以问天,千百年来,她依古刹,守善水,伴苍生,善其身。

这是怎样的嘉木?

通大附院门诊大楼前的银杏树。  朱一卉摄

近日,读到明华教授的一句话:“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正契心中的盘虑,今日,在江海大地这座著名的医院门前,她携幼成林,相守矗立,深深地盘驻在江海大地的心里。

700年,那是多少代人的来来往往,回看林杪生暮烟,在袅袅漂流的时空里,银杏,是一面镜子。当年,张謇先生“首重卫生、教育救国”,在古树的身边,画了一个圈,她成了一根扁担,一头担着仁心,一头载着厚德。

那是一个久远的年代了——学校的门闩缓缓拉开:傍依古刹,面朝悬壶,古杏参天,书声琅琅。一代一代的莘莘学子,怀揣齐家强国的梦想,面对这株古树,如同面对一面高大的正衣镜,照着自己的未来。这面高大的镜子,一定也住着整个学堂的来来往往。校园里的老石榴结满了果子,石砖路爬满着青苔,笑貌里扎上了皱纹。秋风瑟瑟,甚或枪林弹雨,这面镜子,像个磁场,藏着一种生命的本能,它吸引着曾经过往的生命气息,在某一个生命阶段,它像一面凹镜,汇聚故人;它又像一面凸镜,彼此照耀,放大岁月;你在异地,不在现场,并不重要,这种汇聚的能量也一定可以让你听到那个曾经的那位慈祥老者“实业教育相迭为用”的吁声。

这面镜子,照见得失、现境,以及未来。可以肯定,自从有了镜子,人类的脊柱挺直了许多,步伐矫健了许多,变化了音容,也变化了气质。

拉开沉沉的门闩,学堂门口那面的“大镜子”,苍天雄浑,倔强地立在那里,不炫目,却很持久——从那里,江海大地一代一代经过的学人,不断寻找,对照,定位,也不断温暖着自己。

一转身,这面光辉的镜子,成为一枚生命的绿色图腾。

那一刻,与晨钟暮鼓赛跑;那一刻,与死神恶煞赛跑;那一刻,古杏,成为生命重启之轴——

1976年,令世界刻骨铭心的一年,唐山大地震震惊了世界。里氏7.8级,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全国的心拧在了一起,大江南北,黄河西东,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南通一支30人的医疗队赴南京接转113名伤员来通治疗,病人全被转移到古杏底下的防震大棚里。古杏的召唤,人们已分不清哪是学堂,哪是医馆。

月光如银,如诉如泣,倾泻大地,古杏静静地凝视着脚下的生命大棚。她看到医者挥汗如雨的躬身;她听到新生婴儿嘹亮的啼哭;她抚到重症患者的生命渴望,人们清晰地仰望着一枚枚跃动的树叶,仿佛那是一枚枚生命的图腾。此刻,嘉木不言,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医者仁心,用技术,用大爱,诠释着对生命的敬重。银杏树顶着深邃悠远的夜空,站成强者的姿态,微风拂过,翘首摇曳;天的那一头,一缕朝霞,染红了东方的天空。

一叶叶,一夜夜,目送云霄,手扪河汉,满地翻黄,是的,从江海到华北,人们心里根植了一枚枚绿色的生命图腾。

天生神物必有偶。古杏,也与长相厮守的古建筑群,续约了再守。伶工学社,西寺,濠河,医院,这些老相伴们围着古杏再披斯图,接载千年。

遥想,100年前,健康路严家巷4号,张謇派专人去沪上邀请著名演员、留学东洋的欧阳予倩,请他筹建伶工学社。于是,依偎古杏的这所学社,诞生了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艺术学校。为了文脉的续接绵延,医院后勤宿舍翻建伶工学社。

遥想,800年前,西寺东寺,濒于濠水而立,若二龙戏珠,双凤起舞,是南通少有的具有宋代遗风的文化遗产。一位阇黎,在一个暮春的早晨,亲手植下几株小苗,合手默念,祈念福地。

善地,善哉!

嘉木不言,不忘初心。

包容、奉献、执着和坚强的脉脉情怀,慈悲、互守、共存和向善的互生理念,正是大医之精诚,大医之仁心。

令人欣慰的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没有忘记“绿水青山”,而是道法自然,化用仁心,让这株护佑江海福地数百年的精灵,舒展她的天枝地根,画出了一个直径30米的圆柱生态圈,地上,不可遮阳,地下,不许碰须,定期巡视,定期护养,并形成以古杏为轴心的银杏家园,让她焕发生机,“儿孙”满堂,其乐融融。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动容的天地互生、天人共融的画面!

杏林可暖春,子成边雁到。

风云变幻中,有多少记忆常驻心田——是古贤兴教育实业祈通中西的壮举,是众生痊愈后登上小舟心里的笑容,是躬身治病救人的医者艰辛,还是挥手送走最后一名唐山康复伤员的不舍?过往如风,不着痕迹;又如春雨,温润心田。

银杏树阴不受暑,蔷薇花开犹是春。

紫琅有嘉木,她是一面镜子,观照来往;她是一枚图腾,激励众生。“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走进这里,一枝一叶,一言一语,都会映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