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40年,我(家)的故事 | 我将南通板鹞飞向世界 | 南通发布

·张文智·

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初春,已经成为空军飞行教官的我,探亲回到阔别的家乡港闸区新园村。怀着深深的蓝天恋、故乡情,我用河边的芦苇扎成三尺七星板鹞,糊上皮纸,装上哨口,放飞于夜空。板鹞的哨音,穿过夜幕传到床前。静思中我突发奇想:也许,南通板鹞是这个星球上唯一能在空中奏乐的民族瑰宝,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带着它飞向世界。

老家新园村有数百年板鹞制作的传承,但几位技艺精良的老艺人,都已年过八旬。不能让这么好的技艺失传,于是我带上刀具,利用休假时间,向这几位老艺人拜师学艺。

制作板鹞需要音乐和绘画基础,我利用飞行员每年一个月的外出疗养机会,重拾少年时的书画爱好。北京荣宝斋、中国书店、上海朵云轩……成了我的课堂。努力终有回报,我的多幅工笔重彩习作被杭州空军疗养院收藏。

上世纪80年代,我转业回通,在老家建起小楼,取名“飞鸣轩”,作为自己研习板鹞制作技艺的工作室。1990年3月,南通迎来首届国际风筝会,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和国内20支顶尖的风筝队,齐聚如东海滨。我带着一只绘有花木兰、梁红玉等民族女英雄的七星板鹞,装备140只用航空胶卷制成的哨口,在赛场甫一亮相,立即引来了众多惊艳的目光。这只风筝,后被新加坡《南华早报》副主编林春兰求购带回国。也许,这是南通板鹞首次带着江海文化的基因走出国门。

国际风筝会打开了交流的窗口。北京队宫廷风筝工艺,荣获这届风筝大赛团体冠军。我虚心向他们请教。老师们指出,南通板鹞有地方特色,但有三处不足:一是哨音粗犷有气势,但时间一长成噪音,人受不了;二是风筝个大体重,不便携带;三是工艺还不够精细……

这些金玉良言,给我指明了方向。此后近十年,我几乎用上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全力攻克、解决上述难题。为改善主哨音质、音量,我访遍数十个板鹞乡镇,寻觅公认极品,记录其关键数据以及大小、造型、风门的变化规律。经过千百次仿制测试和改进,最终制作出音色好,穿透力强的小型主哨。为解决风筝体大、不便携带难题,我不断测试,创新制作出可折叠、方便拆分组合的第二代第三代板鹞。为提升板鹞绘画工艺,我赴敦煌、永乐宫观摩壁画线条,到中央美院学习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之三矾九染,赴天津杨柳青水乡体验中国年画的民族风韵,向刘桥民间画师高汉文学习鹞布处理,去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工艺设计中的诸多环节,先后得到黄培中、吴元新、郭承毅、王玉祥等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十年磨一剑,通过不断的研习提升,我的板鹞制作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特的艺术风格。近年,我制作的十九联星京剧脸谱小微板鹞,在南通首届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大赛450件作品中,以最高分荣获十佳第一名;在有20个国家20多个省市参加的江苏紫金大赛中,有两件作品入围并同时获奖。在国内外重大风筝大赛中,先后荣获70多个奖项。特别是去年全国农民运动会风筝大赛,我用自己的风筝,带了新园村的鹞友,代表江苏省,一举荣获3个特等奖、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团体总分二等奖、制作工艺第一名,一举奠定了南通板鹞在国内风筝界的地位。

回望我与风筝结缘的数十年,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将我带进中国民间艺术的殿堂,而借助着这股东风,我又带着南通板鹞走向世界。

2003年的马赛风筝节,是中法文化交流年的重要活动。活动中,我以“高空铃声”“锣鼓喧天”“潮过银河”“彩燕排空”等10个放飞节目,在5个风筝城市的竞选中胜出。2004年马中建交30年风筝节,我的板鹞与北京盘鹰在马六甲海滨齐飞。同年9月28日,我为上海-南通首届世界大城市高层论坛各国贵宾表演,世界银行高管哲理(中文名)情不自禁加入放飞行列,将南通板鹞放飞上蓝天;2007年,我应邀赴美国明尼苏达州,以千只沙燕、数只板鹞、一支竹笛和毛笔宣纸,帮助该州策划组织了天地人和风筝文化活动,数千人在竹笛声和板鹞的哨音中,将南通风筝放飞在密西西比河畔的天空。2014年夏,参加在华盛顿美国国家大草坪举办的世界民俗文化节,两周时间内,我为110万观众展示了南通板鹞的制作工艺,现场扎绘成61联星京剧脸谱板鹞,七只不同音响效果的板鹞在白宫和国会大厦前的天空鸣飞20余次。离开美国后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在这里,美轮美奂的中华民族艺术,激发了众多久居国外的华人怀国思乡之情。华人付锦华留言:“今天有幸在多伦多看到祖国如此精彩的艺术,中华文化让我们骄傲和自豪,希望发扬光大,向全世界传播,让世界人民认识我们的艺术和艺术家。”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省级非遗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