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很小的时候就懂这句令人耳熟能详的老话,但从来没有亲身感受过五岳魅力无穷在何处,黄山更具魅力在何处,直到来到黄山。
——题记
大家是不是很奇怪?题目就只有两个简简单单的“黄山”二字,没有像“登”“爬”“翻”这样的动词,也没有像“奇丽的”“充满魅力的”这样的形容词,这是为什么呢?甭急,先看文章,答案自然水落石出。
我们先从玉屏索道上山,然后翻越黄山第一高峰——莲花峰,接着翻越小峰鳌鱼峰后享受午餐,再乘小火车来到西海大峡谷观光游览,翻过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后,途经飞来石,乘太平索道下山。听起来行程简单,可就是这么简单,都耗费了我们一天的时间,累得腰酸背痛、大汗淋漓。可就算这么累,我仍觉得不虚此行,因为我游的是黄山,值得!
乘索道上山,低头往下看,是山峰与山峰之间的峡谷,山上有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与这里突兀重叠、棱角分明的岩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岩石风化严重,有的非常明显地伸出山体之外,让人一看感觉似乎风一吹,就会裹挟着尘土风风火火地滚下山去。
下了索道,走了一会儿山路,一眼就看见了远处的迎客松。长长的手臂伸出枝干,它倚着一块大石头,在风中对着游人们不停地挥手,挺着身子与游人们合照,我猜它的心里一定是无比自豪的。
吃过午饭,游览怪石嶙峋、峰岩重叠的西海大峡谷,我的心也被这奇伟的地貌震撼了。最有趣的事莫过于乘小火车了。下峡谷时犹如时光快进,回到峡谷之上时,小火车并不掉头,而是倒车,就如同时光倒流一般,别有一番情趣。
光明顶,让人一听这名字就想到了金庸小说中的“光明顶”,也不知是金庸先生从这山峰的名字中获取了灵感,还是人们觉得光明顶这个名字太好了,太有名了,太适合这山峰了,于是就给它取上了。
飞来石,真的就像飞来的,其实那也是风化的缘故,如此大的石头,能借助如此小的接触面稳立在山中,真是了不起。
太平索道是亚洲最长的索道,也是载人最多的索道,长3704米,一“箱”可载100人,这也挺绝!
但是,上述这些,比起我登莲花峰的经历,似乎都有些黯然失色。莲花峰,黄山第一高峰,名不虚传,海拔1864米,这可不是一般的高。石阶崎岖陡峭,时常站立不稳,我又不敢扶住外侧的栏杆,因为似乎一往外站,就会不由自主地掉下山去;内侧又是光溜溜的石壁,我只有手脚并用“爬”山,心中才觉得稳妥一点。我不敢往山下看,但是美景连连,我又不禁伸长脖子探着头去看,而且一看就收不回目光。踩在山上,我觉得自己与一座座大山肩并肩,有一种成为巨人的优越感,何况是脚踏在由树木铺成的绿毯上。越往上爬,越觉得有些凉意,到了山顶附近,发现山顶上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到了山顶,才知道是一排游客在等着拍照。是呀,在山顶上拍照,该有多自豪呀!我好不容易到了山顶,并没有着急拍照,而是找了一块小小的空地,调整了一下急促的呼吸,感受山顶上新鲜的空气和清凉的微风,更感受着“一览众山小”的快意与眼前令人心旷神怡的辽阔景色在心中激荡出的豪情。一时间,我没有惧怕山高,反而在享受山高。这是一个大好的晴天,与蒙蒙烟雾带来的意境又大不相同,是温和的阳光与山融为一体的奇妙的感觉,只有登顶莲花峰才感受到。上山难,下山亦难,石阶更陡了,似乎一个不留意,就会摔一个结结实实的跟头。在提心吊胆中,我小心翼翼并平安地下了峰。
现在明白了吧!黄山面积之大,我并未踏足全山,而且最艰苦的登山部分还是用缆车代步的,浅尝辄止,不能称为“登”;黄山山峰之多,想通过必须坚持不懈,用毅力支撑自己,翻山越岭,单单一个“爬”字又显得千篇一律,不适用于黄山;黄山石阶之险,攀爬起来极为辛苦,“翻”字过于轻松,黄山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也不适合。至于形容词吧,黄山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描述岂不是太难了,以我现在的水平,岂不是要在前面加上一大串一大串形容词,取题目怎么能这样呢?
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大诗人李白游黄山时曾挥笔写下“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千古名句,杜甫、王维、李商隐等大诗人也都对黄山大力赞美。也许我的评论微不足道,但是黄山的美却会千古永存,让世人皆知。最后,用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先生的一句话赞美黄山,也表达我的心声:“登黄山,天下无山!”
南通市田家炳中学初一(16)班 石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