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鼓起百姓钱袋子

如皋市白蒲镇党委:

“四轮驱动”鼓起百姓钱袋子

至今已有302年历史的白蒲黄酒、350多年生产历史的“三香斋”茶干、近300年历史的林梓潮糕是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土特产和中华老字号。近日,记者来到白蒲镇,只见这些“中华老字号”走起了网销的新路子。家住松阳社区明居花园的周海林刚刚忙完一天的接单发货,他告诉记者:“夏季高温,是淡季,今天接单86个。”

去年,周海林网上销售突破200万元,今年1到7月份网销突破150万元。他说,今年淘宝销售增加了蟹黄鱼圆等品种,高峰期一天接300多个单子,全家齐上阵起早贪黑忙着发货。

线下加工生产忙得欢,线上销售越发红火。如皋市白蒲镇党委书记杜晓峰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们富民推出新举措,依托“互联网+”,打造长寿食品产加销富民聚宝盆、工业新增就业富民聚宝盆、红木雕刻升级富民聚宝盆、全域旅游富民聚宝盆,鼓起广大农民的钱袋子。”

“我们加工的有机米每公斤批发价卖到12元供不应求。”江苏长寿集团如皋广兴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广圣在镇党委政府扶持下,建成年产两万吨有机米的生产基地,在高附加值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返回给低收入户,实行订单式种植,凡是帮扶对象无偿提供优质种子,每公斤稻谷高于市场价收购,朱家桥村低保户张必忠仅此一项获益6000多元。而全镇41个家庭农场通过稻米优质化,助农增收3900多万元。

白蒲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道纵横、土质粘细、结构良好,含有人体所需的硒、锌、硼、镍等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组合生产出来的大米对提高居民的抗衰老能力大有益处。如今,白蒲镇已经发展成为全省优质水稻的高产区、省万亩水稻绿色高产增效创建示范片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拉长长寿食品产业链,新上优质米深加工项目,在长寿食品园区,白蒲黄酒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的扩产项目主体封顶,年底投产,将白蒲黄酒年产能从1.2万吨提升到3万吨。“林梓老万和”潮糕店在保持桂花白糖糕这一传统糕的同时,推出了核桃夹心糕、红枣夹心糕、黑米桂花糕等10多种新品,销售增加一倍。

炎炎夏日,来到白蒲蒲新生态园采摘果蔬、品尝河鲜的游客络绎不绝,周一到周五每天也有两三百人,节假日不提前预订就不接待。董事长顾振泉告诉记者,蒲新生态园一次性可接待1000多名游客,去年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园区),今年以来,深入做好“旅游+”的文章,成为上海、浙江、苏南游客来了还要来的乐园。

白蒲是闻名于世的民间艺术之乡、长寿之乡,镇党委政府加大投入,全景式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农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劳动变运动、农房变客房、农居变道具、田园变公园,推出“千年古镇游”“美丽乡村游”和“长寿美食游”三条特色旅游路线,游客吃玩住购娱带给从业人员的年收益超过1亿元。

斜庄村6组妇女李红从羊毛衫厂下岗后,来到她家附近1500米的江苏祥顺布业有限公司上班,成为针织圆机的挡车工,每月25日5000多元工资打到银行卡上。带动100多人就业的祥顺布业老板沈拥军还引来皮革布生产的两个单体投资1亿元的上下游项目,新增就业200多人。杜晓峰说,加速推进工业强镇,放大液压铸造、高端纺织产业优势,企业增加到344家、用工达到近3万人。

走进南通锦隆红木艺术品有限公司雕刻车间,张宏庆与40多名工友分头埋头精刻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家具图案。今年,白蒲红木产业正在从工艺品向家具转型,从业人数3300人,年销售10多亿元。

本报记者 杨新明 本报通讯员 朱登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