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西大门天补镇

海门西大门天补镇

□张垣

天补镇号称海门西大门,与原南通县川港镇接壤,通启公路横贯东西,1958年开的浒通河纵贯南北,是四通八达的乡镇。其名字的来历有两说:一是地形说。因为天补位于海潮江潮冲出来的西天补沙,因此顺理成章取名天补。二是神话说。相传几百年前,天补南有奔流不息的茫茫长江水,东临滔滔滚滚的黄海潮,常常吞没百姓开垦的土地。人们为了抵御江海潮的侵袭,在沿江一带筑了大堤。一年夏天,突然暴风骤雨降临,江潮海潮一起袭来,把大堤冲开一个缺口,海水江水直向堤内灌来,百姓们惊慌失措,哭天嚎地,纷纷逃命。此时此刻,一口大铁锅填补了缺口,保住了大堤,江海潮只得退到堤外。老百姓欢天喜地来看大铁锅,只见锅边上镌刻着“征东大将军薛仁贵铸”9个字,好事者用尺一量,锅之直径3丈3尺3分,原是薛将军的行军锅,他班师回朝时将锅留在海滩,被海水冲到这里,正好补住了大堤缺口。老百姓认为是苍天保佑,感恩戴德称此锅为“天锅”,把地名叫做“天补”。

据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海门厅志》记载,天补镇在乾隆四十年形成。此地原是长江边的块块沙洲,开沙时有西天补沙、裙带沙、裙玉沙、小浅沙之分,潮水涨落时隐时现,乾隆年间,海门厅第三任同知徐文灿倡议,在西天补沙西南筑一拦洪坝,以拒海潮之袭,达通海之途。后筑成之堤长二千九百八十丈,宽一丈五到三丈,被后人称之为“徐公堤”,从此之后,支泓断流,南北水滩不数年俱成沃土,得到四面八方人的青睐,携家带口定居在这片土地上。浙江、安徽、江南等地生意人来此摆摊开店。天补镇市面商家往往有竞争对象,如医药方面的有冯梯义保生堂和王正丰中药店;染布的有端木义康和黄道生染坊;吃的有黄达昌和关仁和茶食店;打铁的有蔡云章和杨袅郎的铁铺;做豆腐的有席义泰、陆福林和黄士明豆腐坊。更有赵太原开的赵兴泰油米酒店,不仅销售老百姓满意的东西,而且老板有一手专治蛇咬伤的本领,因此生意格外兴隆。当时的天补镇,南腔北调叫卖声不绝于耳,由此证明它是地地道道的移民镇。

解放后,天补镇是海门天补区政府所在地,管天补、三星、三和、秀山、德胜和县城茅家镇6乡镇。

乡镇合并时,天补镇与周边的三星镇、德胜镇、瑞祥镇合并到叠石桥中国家纺城为基地的海门市工业园区。天补行政区没有了,但是海门至叠石桥的公交车站,有“天补中队”“天补南”“天补镇”“天补北桥”站,仍然有“天补”之名。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