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塘石板街

曲塘石板街

□周荣广

记忆中的曲塘老街西北角叫小围子。地段大体是从曲塘附中西南角围墙外向南到章广裕小桥。

过了章广裕小桥到西大桥这一条街叫大巷口。大巷口向南顶头,便是穿街而过的东西向的上官运盐河上的西大桥。过了西大桥,一直到小猪行。这一段街市叫南大街。记得路西有一家豆腐店,还有一家出售煤球的小炭厂。路东南边门朝西的是镇政府,路东北边是岱岳寺,“岱岳钟声”是旧时曲塘十景之一。一段时间,岱岳寺成为曲塘区委办公地。区委撤销后,拆迁改建为商品楼。

从西大桥河北向东到东大桥,这一段街市就是曲塘的主街了。

当年的曲塘街区就这么大,城镇人口最少时只有4千多人,所以曲塘有“弹丸之地”的叫法。但是曲塘小虽小,历史却悠久,可以追溯到西汉吴王刘濞开挖上官运盐河的公元前195年,也就是说,曲塘至少有2千2百多年的历史了。

正由于历史悠久,因此房屋破烂不堪,路道坑坑洼洼。1928年9月10日《泰县时报》载:“曲塘镇街道高下不平,久待修理,地方人士集议筹备修街,全部工程,需费浩大,先修东桥至西桥一段。”

这一年,地方士绅、贤达人士纷纷集资修街,到11月底,东西大街、大巷口、南大街铺设石板,沿街商铺店房也做了修葺,形成了上官运盐河河北从东桥到西桥一条东西石板大街以及从西桥河北大巷口到河南南大街的一条南北向的石板街。

我印象中的东西石板街最繁盛的时期大体上是解放后的30多年时间。

从街西头走进石板街,靠大巷口的路北边有个出租连环画儿书的小摊,店主叫周耀华。接下来是缝纫店,裁缝叫周国平。然后是王大友酱园店,二合饭店,这几家店铺是路北朝南的。路南朝北的有开水炉子、南货店、八鲜行。开水炉子西山头是一条水码头,河下系了宝应来卖藕的船,西桥口街边一到冬天就有船娘用大锅子煮了冰糖糯米的熟藕叫卖。过了这一段街市向东,路北朝南有一家理发店,有一位姓唐的师傅可谓是多才多艺,他将口琴固定在二胡的杆子上,不忙的时候,他就嘴吹口琴,手拉二胡,合奏一曲动听的乐曲。理发店东边是曲塘医院。然后路北有一条大巷子通到职工学校。

过了这一条巷子就到了国营商店,这里是曲塘商业最繁华的地方。里面的柜台最西边是五金专柜,最东边是服装布匹专柜。过了国营商店,就到了照相馆,新华书店,银行,茶食商店。朝北的是铁木竹社,帮人家蒙箩筛等。然后又是一家八鲜行。

接下来就到了红星巷,旧称学堂巷或广武巷。从巷子向北走不多远,门朝西就是曲塘旅馆。门不大,但里面别有洞天,简直可以用藏龙卧虎来形容。上世纪70年代初,省、地、县的文化部门在曲塘旅馆办过几期文学创作学习班,全省的文学青年精英几乎都来过。比如黄蓓佳,现在是全国著名的女作家。比如夏坚勇,后来是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后来好多人成为当今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我有幸参加过其中一期,结业的时候到曲塘东大桥河南桥下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过了红星巷,就是远近闻名的斌曲饭店,路南路北都是他们的店面。路北楼上是雅座,路南是作坊,还有做大炉烧饼的炉子。

再向东路北又是一家缝纫店,然后就是七弯巷。

过了七弯巷,走几步,就到了曲塘文化站。紧靠曲塘文化站东边的是曲塘药店,曲塘药店有个店员叫邰求仁,红鼻子出名,他的外甥就是何永康教授。就是这位何永康,写出了《红楼美学》一书。

药店路南边是韩氏羊肉馆,那店主可是现在曲塘西大桥赫赫有名的卖羊肉的韩宝余的长辈。羊肉馆东边还有个牙医周二,帮人家装牙齿。

这一逛就逛到了东大桥下,顺便就逛一下东大桥吧。过了东大桥到河南桥下沿河边大路向西走不多远,有一巷子,路西是贾氏住宅,然后就是蒋家木行蒋氏住宅。这蒋家的后人蒋和森好生了得,他是全国著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比何永康出名还早。

蒋和森1959年就出版了红学专著《红楼梦论稿》,为红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前进道路。《红楼梦论稿》以诗一样的境界,诗一样的激情,诗一样的结构,诗一样的语言,阐发了《红楼梦》深刻的美学意蕴,受到了红学界的一致推崇,确立了蒋和森在红学界的学术地位。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时至今日,曲塘石板街虽然已经冷落萧条,但她昔日的繁荣,她的风情早已载入史册,必将传承于千秋。

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曲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四通八达。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的柏油马路旁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曲塘正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谱写新篇章。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