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南通,马富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推独轮车、拉板车一干就是30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曾3次受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先后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集体会见,先后被评为市、省、全国劳动模范。
半个多世纪以来,马富身上“艰苦创业、一心为公”的精神引领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辛勤工作、无私奉献,至今依旧熠熠生辉。而那期间报道马富的数代记者,也谱写了一段段动人佳话,成为新闻业界的翘楚与榜样。
■ 马富身上闪耀着劳模的独特光芒
“我们小时候从早到晚都看不见父亲的身影,经常是我们还没醒他就出门,晚上我们睡了他才回来。”这是幼时马夕庆对父亲马富的记忆。
作为马富的长子,今年77岁的马夕庆回忆起父亲的往事,桩桩件件仍历历在目。“这中间是毛主席,右边第二排边上是我的父亲”,马夕庆从卧室的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长卷照片,照片已泛黄,“这是1964年父亲参加国庆观礼的合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他不无骄傲地跟我们说道。
年幼丧父的马富早早承担起家庭的重担,13岁就开始推独轮车,同时打短工赚取生活费。1951年,马富进入南通市运输公司成了一名板车工人。他只有初小文化,但肯钻研、爱创新,工作之余将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如何改革板车、让板车拉起来更快更省力。1960年,马富去徐州学习时看到一种新式板车,这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回来之后,他就和技工一起开始创新,几个月后,一批全新的“活络车轮”板车“出炉”。新板车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运输效率大大提高。
马富极其节俭,每次出工都会随身携带针线包,碰到袋子有漏口随时缝补;拉煤炭时,他的板车上总有一把扫帚,搬运结束了就把车板上的煤炭收集起来给客户……在马富看来,自己运的都是国家的财产,一丝一毫都不能浪费。
马富最让人称赞的品德之一是公私分明,绝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一天,马富外出工作回来,腿上沾满污泥,伸手从账桌上拿了只水瓶冲洗,正在结账的工厂会计徐少良拿出一根水筹递给他,马富却拒绝了,随即掏出零钱结了账。另一天清晨,马富去打水洗脸,徐少良又拿出一根水筹递给他,又被马富拒绝了,马富说“那是公家的水筹,私人用水自己掏钱”,这让徐少良敬佩不已。
马富3次受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还受到毛主席会见,但每次回来都看不出他有任何骄傲之色。后来,他当上了南通市总工会副主席,也看不出一点当官的样儿,反而以他的三个“三分之一”工作规律出了名: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市总工会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运输公司工作,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基层参加劳动。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许许多多。“公”字当头、乐于助人、不改本色、艰苦朴素……诸多闪光点组合成了马富饱满生动的劳模形象。
■ 数代记者勤奋报道马富受益终生
马富在新闻人眼里是一座新闻富矿,报道过马富的记者前前后后出过几代。今年76岁的南通日报老记者钱广裕就是其中之一,按他的话来讲,他“只能算是第二代记者”。
钱广裕已记不清采访过马富多少次了,但其中两次长达一个多月的深入采访,让他记忆犹新。一次在1972年初秋,江苏电视台派摄制组来通报道马富的先进事迹,钱广裕作为市报道组的代表,陪同摄制组前往市运输公司采访,并为专题片解说词撰写初稿。那个时候,拍电视与拍电影一样声势浩大、程序复杂。马富被“折腾”得有点吃不消,反复说道:“我马富浑身都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事情是大家做的,还是多拍拍其他同志吧。”经过一个多月的采访拍摄,摄制组成功制作了一部长达15分钟的新闻专题片《老模范新贡献》,不仅在省台播出,还推荐给了中央电视台。
另一次是1975年夏天,钱广裕领到任务,采写一篇马富走上领导岗位后的长篇通讯。他当时还是个30岁不到的小伙子,干脆住到马富宿舍里,白天到马富所在车队与干部、工人交朋友,访问过去曾经与马富在一起拉板车的工人,夜里和工人们喝老酒、拉家常。
还有一次,马富去南京参加省劳模会议,会上照顾与会代表购买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那个时候,的确良布料刚刚问世,比较稀罕。马富发现钱广裕身上穿了一件灰色的确良衬衫,说:“小钱,我是拉板车的,天天跟灰尘打交道,不适合穿白衬衫,你是写文章的,穿白衬衫合适,咱们换吧。”在马富再三恳求下,钱广裕难为情地跟他调换了衬衫。之后,钱广裕写成了长篇通讯《保持劳动本色——记马富走上领导岗位后》,《新华日报》用了一个整版进行了刊载。
关于马富的早期报道,最轰动的大概有这两篇:一篇是1963年6月28日《南通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长篇通讯《为公忘私 为人忘我》,一篇是同年7月12日《新华日报》发表的长篇通讯《马富——“公”字当头的人》。此后,全市、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马富的热潮。
因为《新华日报》的那篇长篇通讯,著名摄影家、新华日报摄影记者晓庄当时专程来南通为马富拍照,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马富每次去南京开劳模会议、先进会议,都要去看望晓庄。
1970年,晓庄被下放到南通,先后在南通日报和南通市文化局从事摄影工作,她跟马富的交往因此更为密切。在那段不太如意的日子里,马富曾给予她很多帮助。而她为马富拍摄的照片,如今成了珍贵的史料。
■ 马富精神引领破产企业走向重生
林森物流集团董事长沈林上世纪70年代刚进入市汽车运输公司工作时,就感受到了劳模马富的影响力,人人都要学习马富精神,把马富作为自己的业务楷模甚至人生榜样。那时候吃公家饭的汽运公司日子过得舒坦,沈林从驾驶员干起,做到了车队长。
不过随着市场逐渐放开,从1995年起,这家老国企连年亏损,到了倒闭边缘。
1997年后,市交通局任命沈林为汽运公司总经理,希望他能拯救企业于水火之中。沈林学习诸城模式,关掉所有副业,从上海请来专业的物流业咨询公司号脉问诊,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做全过程的物流服务。经过5年极其痛苦的转型期,一度濒死的公司被救活了,扭亏为盈,3年后又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2年公司更名为林森物流集团,发展成为集普货运输、危货运输、大件运输、仓储配送、多式联运、驾驶驾培等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企业,产值从当年区区2000多万元直线上升到如今的62亿元。
尽管企业改了名称,但沈林认为马富精神依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要做好生意首先要做好人,讲诚信、多付出,得到客户的认可,这一点在林森物流始终没有改变,在企业改制转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沈林家是个劳模之家,他的母亲是全国劳模,他自己则是江苏省劳模。对于劳模精神,沈林有着深刻认识,而对于马富,他也有着远胜于常人的深厚感情。
林森物流集团今年迎来70周年庆,为此做了一本纪念册,册子第一章第一页上印着一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富推的独轮车,公司“发展历程”部分开头就突出介绍了马富的事迹。这,就是传承。
本报记者朱丛笑 姚沁辰
劳模精神永不过时
每年的五一节前夕,是表彰各级劳模的高峰时期,这时各种报道此起彼伏,这期间还会夹杂着几篇评论,一个常见的评论标题则是《劳模精神过时了吗》。
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为了解马富的报道,我们去图书馆翻阅了一些旧报纸,发现了多篇这样的言论、评论,以上世纪80年代的居多,一直延续至21世纪,可见人们对于劳模精神总是会不断产生疑问,担心这种精神会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落伍。这其实并不奇怪,即使是报道劳模马富的我们,也曾经产生过类似的疑惑,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些报道,现在再拿出来看,其行文、语言、表述已与现今人们的阅读习惯相去甚远,有些年轻人甚至不太理解。
对于劳模精神,不见得人人都有真切的认知和体会,但劳动二字,却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对劳模精神的理解,本质上就取决于对劳动的理解。
古今中外有过无数对劳动的经典阐述。《左传》中有句名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是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要勤劳就不会缺衣少食。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也曾有过形象生动的表述:“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
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劳动创造价值”,本质上是个哲学命题。人类要生存就得劳动、与各种困难作斗争,每一次胜利或失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都是一级又一级进步的阶梯。2020年南通市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市领导讲话稿上有这么一段文字:南通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江海儿女的劳动史、创业史。回顾历史,历代先民拓荒垦殖、筑堤捍海,为江海大地刻下崇尚劳动的深刻印记;近代先贤张謇也倡导“成大事业必从艰苦得来”。
劳动是积极向上的,是不断进取的,正因为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战胜消极因素,一直处于进步与发展之中,马克思因此才总结出了那句经典名言:“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也正因为劳动无论对个体还是对整个社会的极端重要性,人们才发自内心地敬仰劳动模范、崇尚劳模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江海大地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可谓灿若繁星。2019年,丁雪峰、于冬娟、马富、尤建华、朱骅、朱月红、孙桂泉、李吉林、李庾南、张励、张菊华、姚泽炎、袁卫华、高凤英、郭锁珍、黄中伟、崔家龙、葛建华、筱白玉麟、薛济萍20名同志被命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通市最具影响力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而据市总工会最新统计,目前全市全国劳模健在103人、省(部)级劳模1769人、市劳模3418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随着时代发展,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提升,但劳模精神始终不变。习近平总书记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还是那句老话,劳模精神永不过时。 本报记者朱丛笑
跟着钱爷爷学习劳模精神
1日,我有幸以江海小记者的身份与记者叔叔阿姨们一起来到了钱广裕爷爷的家里,听钱爷爷讲述著名劳模马富的故事。
他让我了解到马富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钱老师讲到,他当年采访的时候,与马富同吃同住了一个多月。马富常说,今天拉板车运的货都是国家的,要时刻把国家放在心上,处处为货主着想。钱老师问我,你知道为什么马富的板车上总有一把扫帚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钱老师告诉我,每当马富运输完成后,他总要把车板上遗漏的粮食、工业用盐、煤炭等扫下来,交给客户,为客户谋求最大利益。我认为这种一心为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赞扬的。
虽然马富先生已经去世,但我觉得他一心为公、爱岗敬业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扬。钱爷爷的敬业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他是一位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新闻工作者。我想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这样的投入专注都应该伴随一生。
通师三附江海小记者黄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