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寺西开潮店”

新年刚过,首批8家“快闪小店”陆续亮相寺街、西南营,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

寺街、西南营是南通城市最古老、历史底蕴最深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本着“让寺街上演生活,让西南营回归日常”的理念思路,崇川区启动“点亮寺西”工程,逐步打开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新格局。

首批入驻的8家快闪店涵盖文创、非遗、茶咖等多种类型。记者走近这些店铺的创办者,聆听他们的创业故事,以及落户历史文化街区的初心及愿景。

三三书肆:

打造独属于南通的人文书店

一个东北人放下在北京、广州、海南的书店经营,不远万里来到南通,在千年寺街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特书。他就是“三三书肆”的创办者——韩先慧。

“三三书肆”坐落于寺街67号,34平方米的店铺内,目之所及皆是书籍。这里,有新书,也有二手书;有名著,也有小人书;有中文书,也有韩先慧从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各个国家淘回来的杂志、明信片……

南通独有的人文风物,是“三三书肆”的特色招牌。“开在寺街的‘三三书肆’,要承担起传承南通历史文化的责任。”为此,韩先慧倾注了大量心血。

店内珍藏着难得一见的《南通今古》试刊号、由曾经的南通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编纂的《南通名菜》,以及南通市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期间,由南通日报社编印的《南通百景图——选辑》……

1983年,南通中华唱片厂研制生产了我国第一张薄膜立体声唱片。在“三三书肆”,这些承载着南通骄傲的“中国唱片”静静陈列,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2011年,南通市政协编印了一本《张謇的交往世界》,由于印数稀少,成为研究者竞相追捧的珍品,旧书网上挂价188元仍一书难求。一名张謇研究者在“三三书肆”看到这本书,欣喜不已,立即抢购。

目前,韩先慧已经收集了上百种与南通历史人文相关的刊物书籍。韩先慧说,自己和南通有“缘”。韩先慧大学学的是影视制片,对赵丹先生情有独钟。1998年,他跟着团队“在寺街拍电影”,在赵丹出生、成长的寺街和西南营一带停留了两天,古街巷里的烟火气让他难以忘怀。

此后,韩先慧创业经营书店,足迹遍布北京、三亚、广州。10多年来,韩先慧一直有个梦想:为一座城市打造独属的书店。“三三书肆”就是韩先慧为南通而创设的书店。在他的规划里,“三三书肆”主营四大类:独一无二的、与你有关的、阅读有趣的、设计美好的。

韩先慧介绍,由于小店新开,书籍还在整理中,现在来逛,说不定会有意外惊喜。前不久,一名书友就幸运地“撞”到了一本1919年的《唐诗三百首》,这是韩先慧多年前在桂林古街巷买到的。

“到了南通,就是南通人。”韩先慧说,他决心用3年时间为南通人做一家“好”书店,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人文书店,“未来如果能幸运地在南通留下足迹,为这座城市做成一个文化品牌,我对在南通度过的岁月也就不留遗憾了。”

柒柒文创:

贩卖这座城市的日常

“元旦当天要开业,用一个星期去简单软装、设计铺陈商品,时间很紧张。”15日,刚好是柒柒文创落户寺街的半月之期,主理人秦诗琦介绍,现在的店要比之前的大一倍,很多商品都是追加设计的,更符合一条街、一座城的调性。

走进柒柒文创,39平方米的小店陈设着十几种南通文化元素的商品,有藿香冰箱贴、文峰塔明信片、俚语书签……在秦诗琦的企划书里,她想做的是一家映射通城文化,且偏向实用主义的美学商铺。“譬如在‘南通吃什么’的冰箱贴上,我们集合了四宜糕团、如皋蟹包等南通美食文化,很契合冰箱的使用场景。”

因为想法足够独特,且有开店经历,秦诗琦顺利地拿到了这间小屋的钥匙。

古老的寺街是南通千年历史的“活化石”。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在寺街上演生活”的口号被高高挂起,有趣鲜活的故事挤在窄窄的街巷里,柒柒文创仿佛一个采集者,饶有兴致地贩卖着日常。

随手拿起的一张明信片是这半个月的寺街新貌,刚刚创作完摆出来。“现在的寺街是生长着的,文化属性的商品要去呼应它,这是亮点也是卖点。”秦诗琦还清楚地记得,前几日有个小姑娘在店里买了鲜花,装点在寺街的角落,她同样在构思着新一轮的创作。

开文化属性的店,情怀必不可少。采访的最后回归现实,如何保证盈利?

秦诗琦不否认这段时间大家对寺街有“乍见之欢”,她介绍,现阶段小店处于3个月免租期,但之后她会坚定地做下去。她算过一笔账,自己算是小成本投资,一些软装是免费提供的。即便收取租金,积攒了一定稳定客流后,也是能够保证盈利。这几天,基于小店交付时配备的水吧台空间,她还有进一步的想法——推出几款南通特色饮品,如传统藿香茶、花露烧拿铁等,用饮品引流,再结合展销空间、体验活动等,让人停留得久一点。

秦诗琦认为,城市更新不只是改善老建筑内外部环境,重点在“活化”,有意思的小店是重要的承载体,“医校巷很短,但店有意思;寺街容量更大,文化底蕴更深厚,希望能有更多精彩‘演绎’”。

咖魁咖啡:

一杯咖啡浓缩人间烟火

拐进崇川区中学堂街,走过千年古刹天宁寺,与一间小咖啡店的门户正面相迎,正是寺街刚开业的咖魁·寺街店。

“开业半个月,人气比预期的要旺,每天能有30~40单。”16日上午,咖魁的驻店咖啡师甄诚正在装点门店,在廊下挂上红彤彤的灯笼。

原木色门窗、古典的店招、时尚的装修风格,与香浓的咖啡味交织,咖啡店的“新”与老街巷的“旧”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我前后来过两三次,我很喜欢喝他们家的拿铁。捧着热咖啡从街头走到巷尾,烦心事都一扫而空。”韩笑是个打卡达人,很少有令她流连多次的打卡地,但寺街这条巷子她已经走过很多遍。

这方不到10平方米的小店脱胎于南通咖啡品牌“咖魁”,其主理人秦相杰从事咖啡行业已有11年。

2021年,“咖魁”的第一家门店咖魁·药方子店在崇川区养老院路落地,主打中式咖啡,成为南通城里独树一帜的咖啡品牌。去年,秦相杰将养老院路店关闭,将“咖魁”的品牌旗帜插进濠河之畔的北极苑。今年1月1日,“咖魁”又以新潮的姿态为寺街老巷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极苑店是专业的咖啡店,但这样的调性却不适合与历史文化街区相融,我想做点不一样的。”秦相杰在接到入驻寺街的邀请后,一眼看中寺街99号这间小铺子,当即决定拿下。“它紧邻天宁寺,一到这里,我感觉心就静下来了,而这样的属性正是如今所稀缺的。”秦相杰说,每间门店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的气派,有的温馨,有的前卫,而咖魁·寺街店的宁静、柔软与寺街如出一辙,如人间烟火气般,永远张开怀抱迎接渴望回归生活的年轻人。

在这样的基调上,秦相杰对推出的产品也有了要求:“要在老街区里呈现现代体验,实现历史与现代的融合。”目前,秦相杰正在研发的“脆饼拿铁”等特色咖啡产品将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为寺街写下新的注脚,将“让寺街上演生活”的口号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苗蓓 司占伟 卢铖卉

本报实习生曹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