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亲南郑 千里医援硕果盈枝
通大附院9年派出38名援陕专家赢得当地群众交口赞誉
南通、南郑相距千里,因为苏陕战略协作省级对口支援的政策机缘,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与汉中市南郑区人民医院成为“亲戚”。自2010年开始,三周期9年时间里,通大附院给予南郑区人民医院全方位、主人式、精准化帮扶,9批38名医疗专家、6000多个日夜。通大附院给予无偿的帮助,使南郑区人民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得到迅速发展,诊疗范围不断拓宽,医疗质量、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业务收入、门诊、住院人次保持了年均近10%的增长。
开展多渠道交流,个性化帮扶提升共建
“他们需要什么,需要怎样的帮扶,我们就支援什么!”这始终是通大附院一直坚持的帮扶工作理念。自2010年以来,该院两届班子的6名院级领导先后3次到南郑区人民医院实地考察,为受援单位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南郑区人民医院3届领导班子先后4次到通大附院沟通协调,商讨援建计划。截至目前,通大附院根据南郑区人民医院工作特色以及薄弱学科,精心筛选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援建医疗专家,共9批38名驻扎南郑的专家博士学历占28%,硕士学历占72%,高级职称医师占38%,高年资主治医师占62%。同时,为方便南通专家对科室事务管理,聘请援建专家为相关帮扶科室副主任或技术主任,参与到科室的日常管理,对科室的发展定位、长远规划开展可行性研究,提出意见建议。
注重学科建设,医技援助提高造血能力
2018年是党的扶贫工作的攻坚之年,根据党的扶贫攻坚工作和新时期、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求,通大附院派出的神经外科陈建国、急诊医学科刘春、神经内科汪跃春、药剂科朱永红、呼吸内科周凤秋等5名援陕队员,抵达陕西南郑区人民医院后,克服生活习惯的不同,全力投入到为期半年的对口支援工作。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建国一到科室,即对科室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全科急危重症病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查房,对患者手术指征的把握、术中技术及术后康复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对一些疾病的诊治规范作了解读,就科室的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并制定了相应的帮扶计划。在南郑期间他走村入户,到老弱病残等贫困户家庭中去,查看既往就诊资料,提出诊疗意见,并对他们进行一些健康指导,同时宣讲“新农合报销政策”,让他们实实在在体会到党的好政策,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刘春到重症监护后,立即投入临床工作,组织教学查房和业务讲座,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惑,遇到难题充分发挥通大附院多学科合作的优势。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汪跃春对危重病人详细了解病史、认真查体、仔细阅片后对患者治疗提出指导意见,并系统性讲解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管理,同时解答南郑医院医师在治疗中的困惑。
药剂科主管药师朱永红抵达医院后,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后,制定帮扶计划书。协助科室成立临床药学工作小组,完善相关制度,开展临床药学培训工作,帮助他们建立规范化的临床药师工作模式。
呼吸内科周凤秋是本次对口支援专家团队唯一一位女性队员,也是年龄最小的,她与南郑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一起讨论危重患者的病情,规范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措施,并协助科室开展气管镜检查。
“我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职称晋升,也不是为了体验生活,更不是为了游山玩水。我们来就是要为患者服务,要为这里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专家队伍!”援助队员们说。
9年来,南郑区人民医院先后选派了9批次32名医务人员到通大附院进修学习,已有4名学员将进修学习的4项新技术运用到临床实践,5名学员将江苏专家在区人民医院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予以延续,3名业务骨干学成归来受聘为科室主任。9年来,支援专家在该院开展手术800余台,其中示教手术28台次;组织临床教学查房、业务讲座和操作指导96场次,受益医务人员3800余人次;参加了受援科室的疑难危重病例讨论400余次。
危难之时显身手,一批重危患者获新生
“要不是您,陈教授,我的妈妈可能早已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不久前,家住南郑区黄官镇的患者段某的女儿,带着写有“当代白求恩,抢回我的命”的锦旗,激动地对陈建国感谢道。原来患者段某6月22日晚因严重脑外伤被送往南郑区人民医院进行急救,正是对口支援的陈建国用精湛的医术抢救了患者的生命。
2018年5月20日,一名80多岁高龄、长期肺不张的患者病情加重,需要立刻行支气管镜检查。因为患者已有80多岁的高龄,支气管检查风险太大,当对口支援的南通专家周凤秋得知情况后,她认真研判,亲自操作,用高超的技术和过人的胆量,为患者顺利取出了嵌顿在右支气管的异物,瞬间解决了患者几年来不明原因咳嗽的困扰。
在南郑区救死扶伤、抢救一线,总能看见对口支援专家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医者仁心的承诺。同时,南郑区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中心的成立凝聚了江苏专家的心血和智慧,从图纸设计、硬件建设、制度流程和技术运用都得到了全方位指导,开科以后,南通专家连续3批到科援助,给予技术指导,使许多危重患者重获新生。
通讯员张自强 孙陈建 记者冯启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