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揭丑更能赢得市场
□然玉
近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获悉:为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桂林市旅发委要求全市所有旅行社、导游暂停组织游客赴桂林市所有旅游消费购物场所,自觉抵制组织游客赴旅游消费购物场所行为。
与过往案例中“事发闹大”之后的被动式整改不同,此番桂林“要求旅行社暂停组织游客赴旅游购物场所”,更多还是属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前介入治理。
此次,桂林旅游发展委员会通报中提到的所谓“包厢式、封闭式”旅游购物销售模式,想必许多人都不陌生。此类套路的惯常玩法是,将游客带到一个密闭、隔绝的空间,然后化身为“讲师”“大师”的导购人员进行一番天花乱坠的威逼利诱、连哄带骗,最终诱导游客在“非理智”的情况下进行消费。对此,媒体曾形象地称之为“洗脑房”,并曝光了多起典型案例。
无论是官方所说“包厢式、封闭式”的销售模式,还是民间俗称的“洗脑房”,其实都概括了同一种阴暗的营销策略,那就是以特殊的空间结构和心理优势,极限施压来胁迫游客做出非理性的消费决策……在这种畸形的市场中,购物店和游客的关系,已经不是商家和消费者的关系,而变成了一种猎人和猎物的关系。这样的买卖交易,可以说是一地旅游购物市场崩坏的表征,必须深挖严查。
是把“包厢式、封闭式”的洗脑房看成是个案,点到即止、淡化处理?还是敏锐地察觉到其背后的深层问题,继而由点及面地系统化排除风险?这个选择,考验的不仅仅是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履职的责任心,更是一地正视问题的勇气和捍卫公义的诚意。要求全市旅行社暂停组织游客赴旅游购物场所,必然会损失一部分经济收益,重挫一部分利益团体,但相比于放任不管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暂时的利益牺牲显然是必须必要的。
发展旅游经济,需要的是远见、是公心,若总是护短遮丑自欺欺人,只会让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这之后“用脚投票”的市场机制,必会让作恶者和纵容者付出巨大代价。整治本地旅游市场秩序,抓早抓小,把功夫用在平时,远比丑闻曝出之后的灭火公关和被动整改来得有效得多。就此而言,桂林主动叫停“旅行团进购物店”,其他城市理应从中获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