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首座跨海大桥开通

印度洋上首座跨海大桥开通

听通籍桥梁专家谈中马友谊大桥的创新举措

晚报讯 印度洋上第一座跨海大桥——中马友谊大桥8月30日开通。虽然远隔重洋,但由于这座大桥拥有南通元素,因而受到南通人的关注。南通籍著名桥梁专家、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大桥院院长张敏于大桥通车前夕在武汉接受家乡媒体采访时,特意介绍了中马友谊大桥的建设意义与创新举措。

中马友谊大桥由中铁大桥院集团负责大桥的勘测、施工图设计并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中交二航局实施EPC总承包,大桥全长2000米,跨海桥梁1390米,主桥长760米,为六跨叠合混合梁V形钢结构。

中马友谊大桥的建设全面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规范、中国技术和中国管理。大桥主桥采用拱形结构,体现出中国传统桥梁的经典元素;三个V形墩如振翅翱翔的海鸥,与马尔代夫的海洋环境融为一体;桥头的景观工程,也融入了马尔代夫当地浓郁的伊斯兰建筑元素。

作为印度洋上第一座跨海大桥,同时也是首座在珊瑚礁岩体上建造的大型跨海大桥,珊瑚礁地质、海洋高盐环境对桥梁结构和材料影响很大,给大桥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

中铁大桥院集团马尔代夫项目负责人谭国宏介绍,针对珊瑚礁灰岩密度轻、多孔隙、强度各向变异显著的特点,在主桥主墩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变截面钢管复合桩基础”方案,成功地解决了强涌浪区、珊瑚礁地质条件桥梁基础设计难题;主桥上部结构采用“混凝土V构+叠合梁”的混合梁方案,既确保了长联大跨受力合理,又避免了涌浪对大节段主梁吊装的影响,降低了施工难度,保证了项目工期;为实现桥梁100年的使用寿命,设计中,采用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和适当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基本防腐措施,同时针对不同结构部位增加环氧钢筋、钢梁采用耐候钢+涂装等附加防腐措施的设计原则,满足桥梁耐久性要求。

马尔代夫总统亚明和中国政府代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王晓涛当晚共同按下开通按钮。亚明在开通仪式上说,中马友谊大桥是两国长期友好的象征,是马中友好的里程碑。感谢中国政府向马方提供帮助,实现了马尔代夫人民拥有跨海大桥的百年夙愿。马方愿同中方共建“一带一路”,共享发展繁荣。王晓涛表示,中马友谊大桥是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也是中马友好的新象征。

张敏院长说,这座中马友谊大桥是两国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领域的标志性项目。大桥全长2000米,将连通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和机场岛,设计使用寿命100年。大桥建设全面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规范、中国技术。在33个月的工期内,中马双方共同努力,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这座印度洋上的“希望和梦想之桥”结束了首都马累岛和机场岛没有陆路交通的历史,实现了当地民众长久以来的期盼。

记者朱蓓宁 实习生朱冰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