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优化宣讲形式内容,增强传播效果
如何将党的理论方针、指导思想高质量有效地传递给群众?崇川区坚持从大众的理论需求出发,在“三堂融合”的宣讲内容和形式上,更加注重贴近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增强群众对党的理论的亲切感、认同感。
一方面,优化宣讲内容,增进实践认同。紧密联系基层实际,将基层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际问题融入“三堂融合”宣讲内容,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譬如:观音山新城组织宣讲员在草莓种植大棚讲述乡村振兴战略,为村民解疑释惑;虹桥街道推出“虹色新干线”,引导群众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自觉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基层治理等工作的实践动力;同时,崇川今年着重加强社区社科普及基地建设,把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问题融入社科普及课题,在人文社科活动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
另一方面,创新宣讲形式,增进情感认同。着力在提高课堂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工夫,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阐述理论。首先是开展文艺宣讲,各街道将宣讲内容融入文艺表演,创作出快板《十九大精神暖人心》、相声《话说十九大》等一批理论文艺作品,用说唱形式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其次是讲好典型故事,加大李兰女、李楠楠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把“高大上”的理论与身边人、身边事相结合,让群众从典型事迹中领悟大道理、传递正能量;再者是用好社团组织,如钟秀街道、文峰街道成立“时代学吧”等社团组织,利用“午间半小时课堂”“一小时公益课堂”等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楼宇党群学习活动。
在省委、市委宣传部的悉心指导下,崇川“三堂融合”工作取得累累硕果。下一步,崇川区将进一步提升对理论宣讲工作的认识,持续深化“三堂融合”建设,建立完善“三堂融合”机制,不断提升“三堂融合”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水平,精心谋划扎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宣讲工作,为更好满足干部群众理论需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