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状元在如序录季家史

胡状元在如序录季家史

□苇航

2018年年初,南通季氏族人寄来家谱复印件三册。此谱修于同治年间,谱前有南宋高宗赵构的题字。绍兴十九年夏四月二十五日(谷旦),宋高宗御览《季氏宗谱》,钦赐像赞,并钤玉玺,又敕题“季氏宗谱,节使源流,世乡门第”十二字。这也为南通季氏家谱留下了珍贵史料。

《崇川古沙季谱纂编》录有多篇名人序言。首篇序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南通名人胡长龄。此序为研究南通地区(含海门、如东、白蒲)季氏家史提供了第一手史料,兹录如下:

季谱纂修序

盖闻季谱之流传也久矣。方山京序于宋,赵孟頫序于元,瞿景淳序于明,沿及国朝丁左山、马逊渚诸先达递序。崇川一派,洒洒洋洋,夫复何赘?然言近而指远、守约而施博,予则更有深嘉焉。同学友翠岩先生承祖父之遗绪,纂编家乘,类列八门,不数年而卷成十,又不数年而卷成一十有二。病月朔,率贤姪坦、陈君印泉、马君瑞堂两茂才,皆予至戚,谒送赴京,遂以谱序请予。读其所编原序,上寻周汉,下逮元明;苏扬合辑,吴越联篇。像则增绘先型,图则备详,古迹与夫世德、艺文、杂述之出经入史、彪炳志书者,悉罗以成编,何其远且博也。迄越宿抚全帙而再三披阅,以味所言,言则近矣;以观所守,守则约矣。编前系之七十二传,迁不迁务竟其委;编后系之一十八世,宗不宗务寻其源。非道貌德容,不賛乃像;非成模旧典,不考乃图;传以敦伦饬纪为本根,文以裕后光前为骨干。举凡杂编以垂训,一字一句,皆从日用间之俭勤、爱敬率性而来,夫岂铺张扬厉云尔哉?登是谱者,抱孝弟之心,坐而言、起而行,家修、廷献,理所固然。即异日合苏杨、统吴越,有志续镌,早呈蓝本,而采风家辑入州运各志、南省全书,亦未尝不藉以囊括也。翠岩先生纂编十余载,族之退庵、农山、占魁、点青、古村、半耕诸君子不惜千金费,竭力勷成,非其盛举欤!予嘉之,辄偕马公绎斋、季公月楼相率而乐为之序。

嘉庆十年岁次乙丑正阳月 脱稿于东关水绘园之柳荫书窗

通家愚弟胡长龄

胡长龄(1758-1814),字西庚,又字印渚,乾隆五十四年状元,累官礼部尚书。(《江苏艺文志南通卷》等)序言落款令人兴奋:胡状元前往如皋的史料,记录不多。早前只在网上看到如皋徐家富甲一方,胡长龄数次来徐家雅聚。“水绘园”即明末清初如皋名士冒襄的别业(乾隆年间盐运副使汪之珩重修),为如皋美景。园林位于如城东部,环城而建,园内至今留有东水关遗址(明代建筑),因此胡称“东关水绘园”。落款数字说明,1805年(嘉庆十年)胡长龄来如,暂居水绘园,撰文《季谱纂修序》。

胡序首句即言《季氏宗谱》流传甚久。此言不虚,仅从修谱次数,季氏历史悠长,可见一斑:西汉前元四年西楚派出辑,唐乾元元年汴梁派续修,宋绍兴十九年龙泉派汇编,宋嘉熙二年常熟派重辑,宋咸淳元年会稽派统修,元大德十年常熟派续纂,明景泰五年常熟派编修,明洪治十二年通州派编修,明嘉靖四十三年常熟派、海门派分修,清康熙九年海门余西派续编,清雍正十年金沙派编修,清乾隆三十五年文村派重修,四十二年金沙派续修,清嘉庆九年金沙派续修,同治八年通州派续修。数千年,季氏修谱10余次,修谱之早,修谱之多,在笔者所见多套通如家谱中,仅此一例。

除去南宋皇帝赐字,历代宗谱作序者也非等闲之辈,可谓群贤毕至。仅仅胡序提及的序者已是风云际会:宋代方山京,浙江余姚人,景定三年壬戌科状元;元代赵孟頫,书画大家;明代瞿景淳,江苏常熟人,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榜眼;清代马逊渚,江苏南通人,雍正五年丁未科探花。宋明清三代,一甲三名,汇聚一堂,众星捧月,彰显《季氏宗谱》的史料价值。

赵孟頫于元大德十年为《季氏宗谱》作序,道出季氏起源:季以字为姓氏,滥觞于鲁国,世居中国东部,子孙蔓延他地,其中浙江龙泉季氏最为强胜。他还十分羡慕龙泉季家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赵孟頫还简述了季延仲(常熟季氏始祖,南通季氏又来自常熟)护驾南渡的历史功绩。谱中又录“南宋四名臣”胡銓(进士出身)所撰《延仲公传》(与《宋史·季陵传》多数内容雷同)记有:“金人南侵,帝幸杭州,朝廷仪物皆委弃之,陵奉九庙神主负之以行,拜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宋高宗南下杭州,季延仲(即季陵)不仅立功,而且成为起居郎(负责记录高宗的言行)。季延仲一生屡屡为宋廷建功,死后胡銓上奏高宗:季氏“忠肝义胆,思虑深长,真三代以上人物”。宋高宗南渡是建炎三年(1129年),季氏死于1135年,南宋《季氏宗谱》修于绍兴十九年(1149年)。由此可见,宋高宗愿为季氏题字,与赵孟頫所述季延仲南渡立功,不无关系。

早先家谱多由名家作序,同治《季氏宗谱》自然也要请名家赐序。胡序中有记,季翠岩先生与胡状元有同砚旧情。他继承祖愿,多年来编修了同治版《崇川古沙季谱纂编》,录有《谱序》《像赞》《图考》《前系》《后系》《世德》《艺文》《杂述》诸卷,并率亲朋前往北京,恳请胡状元作序。至于书中所录历代季氏迁徙旧话,胡君简而言之“合苏杨、统吴越”。其中学问之大,仅以南通季氏举隅,便可略知一二:常熟季氏派出海虞,南通季氏派出常熟。元末,庆四公(通州季氏始祖)从常熟福山渡江北上,筑室于通州近城旧河南岸。三世祖承亭公、制亭公,因逢江坍,只能迁居拖桥港东、港西,耕读传家,成为江左望族。四世祖南寿公(季珩)为明朝岁贡生,携带家眷,居于旧河南岸祖宅,于是通州季氏分为三支:承亭公后人为东派,制亭公后人(除去南寿公后人不算)为西派,南寿公后人为南派。西派后人又迁如白蒲、岔河等地。另有庆五公(庆四公弟弟)迁入海门余西镇任职,成为海门季氏始祖。此外乾隆五十年,如皋廪生江片石(女词人熊琏老师)为皋东《苴镇季氏北谱》作序,记录苴镇村景:“掘港之北,有镇名苴,面长堤,背东海,烟火数百家,东西绣壤相错。” 原来江片石偶然有事经过苴镇,遇到乡民都是知书达理,正如司马迁所言:“夫齐鲁之间之于文,自古以来,其天性也。”一打听,季氏为此镇大姓。江片石乐于交游季氏,方知苴镇季氏源自海门余西通一公。

江片石、胡长龄先后为季氏作序,也成为皋人皋地结缘崇川季氏的一段地方文史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