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滩驱暑记

黑龙滩驱暑记

□强雯

在苏东坡的故居眉山,你总是想找到雪泥鸿爪,以便捕捉这北宋文坛盟主的灵气。三苏祠里,上百年的古树苏铁傲立,飞檐之下,苏轼三父子的历史浓缩成一枚千古药丸,服用之下,更需一些遣心宜兴的汤剂,才好慢慢消化。而黑龙滩便是这碗汤剂。

黑龙滩镇离四川眉山市区仅30几公里,位于仁寿县。从三苏祠出来后,热气不减,7月下旬的暑气让人有些烦闷,在门口的旅行社正好问到了有包车服务,100元,可送到黑龙滩景区,于是快速在此地定下了一农家乐,包车前往。

虽是小镇,但往来人客并不稀松,在房间里稍作休整后,便去看傍晚的黑龙滩水库。

凉风渐起,空气已不似白天灼热。不断有风从湖上吹来,桥上竖立一块“禁止钓鱼”的牌子,有各种结伴而行的人,在桥上驻留,傍晚的风景,让人想起小时候的暑假。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往事感,扑面而来。而桥下零星几人在抛钓鱼线,自得其乐。

黑龙滩,其实是个1970年开始动工的大水库,曾搬迁安置了一千多人口,一些耕地和村庄被淹没,经过8年才建成。现有85个岛屿,已成景观。水库纪念碑上是郭沫若的题词“黑水滩水库”,雄健洒脱,背后是四川鬼才魏明伦的赋,恣意汪洋。碑下密密麻麻的人名,均为因修建水库而光荣牺牲者。这个号称“川西第一海”之处,和都江堰水库有着某种关联,几十年过去了,这里也成了吃鱼的好地方。在“野生鱼批发”市场上,翘壳100元一斤、黄辣丁38元一斤、鲢鱼25元一斤、丁桂50元一斤……自驾车在门口密密匝匝,就为了一口鲜烀。来买鲜鱼回去的,多是仁寿县或眉山市区的人,所谓的野生鱼,其实就是水库鱼,不过当地人都如此冠之以名,为了好招揽客人。

青山绿水之下,农家烹饪也不错,来者可以在这里的任何一家餐馆或农家乐吃到水库鱼,红烧、水煮、姜爆,又嫩又香,不过价格都会高一倍以上。但人们乐此不疲。

黑龙滩大桥不长,不过别有风情。桥的一面是石梯,高高低低的电灯,错落有致。但此处封闭了,并无一人在那里停留。只有一艘搁浅的船等着。随时准备应急出动。围绕这些石梯的是葱茏植被。满目苍绿,虽说不上森林之象,但在农地之中,也算赏心。

而桥的另一面则大不一样。黑龙滩各种岛屿,零零星星,于湖中有清丽之美,天色越黯,晚风越大,人的脚步便停不下似的,要绕着湖水循风而行。有一处疑似小岛风景的黑龙滩宾馆,其实就在桥的一头,临湖而建而已,我不知不觉走到深处,那一片员工住宿区,密不见光,湖风从树林缝隙中钻来钻去,飒飒作响,宿舍里传来电视机声,断断续续的笑声,这一幕很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某国营农场的情形,那里存放了我的童年,所有自然中最温柔的时候,在这里又相见。我静静地在那里站了一会,想抓住些什么,湖水和风互相追逐,直到天色渐暗。

天黑尽的时候,月亮已经挂在树梢上,又圆又亮,黑津津的湖水中,有了月之倒影,这里不是西湖,仅仅是个小镇。这样宁静凉爽的夏夜已经足够。人渐渐少了,我倒宁愿在桥上多站一会,听听风在说什么。

偶尔,有几个骑摩托车的小镇青年,在桥上“穿花”飙车,带着一种危险的气息,又扬长而去,群山隐去了颜色,这是夏夜最好的样子。

等到第二天天明,我们决定坐船去岛上看看。黑龙滩的岛屿很多,说来也巧,这天正逢庙会,是观音娘娘的生日。不少善男信女簇拥着要去黑龙滩第一峰陈大山的报恩寺,我们也跟着上船。

感恩寺三面环水,建于1989年,由山门殿,千手观音殿、三神殿、大雄宝殿、钟鼓楼组成,2001年在主峰陈大山完成13层高39.96米,76尊佛像的佛牙舍利塔,是县境内佛教朝圣的最佳处。

虽然报恩寺很新,但是老人家们都很虔诚。观音殿、华严殿、三圣殿前,都放了十几张桌子,七八个人围坐着,或叙话,或喝水吃饭,世事不外乎安然祥和。药王殿的不远处,一个77岁的老妪正在熬制草药,她把熬制好的药汤送到殿门,一块钱一碗,至于什么药不清楚,几个信女说,是包治百病药,喝完一碗,坐下,又与你闲聊家常,人人皆快乐,无所欲求的样子。

往山顶步行,沿途都是绽放的丝瓜花,一朵黄色接着一朵黄色,红苕尖在土地里,整齐有序,遍布着农事的欢喜。

在接引殿旁边,有个没有挂名的庙子,供奉着泥塑上了白釉的释迦牟尼,一个79岁的老妪守着,见人来,就满脸慈祥,说着菩萨的好处,“阿弥陀佛”“保佑保佑”。她高兴的样子十分真心,你忍不住问问她家里如何,老小、收成如何。小庙的门外结着成熟的豇豆、毛豆,有风丝丝缕缕而来,坐在门口的小竹椅上,正好可以俯瞰黑龙滩大坝,宁静的湖面上,小丘陵星星密布,人不禁觉得,老在这里也不错。

老妪告诉我们,在这里守殿两三年了,没人拜菩萨的时候就耕地,种种瓜菜,这些盛夏的果实挂在门口,像她脸色久久绽放的笑容。因岁月而生的皱纹,在此处,竟这么动人。

虽然报恩寺的庙宇比较分散,但前去朝拜的人并不少。沿途各户人家忙着生产生活,在半路上,正逢一家八十岁的老人办寿,二十桌农家饭齐刷刷地准备,卤水兔头香味扑鼻,爆炒黄鳝引人侧目,大蒜、红辣椒的味道,在柚子树下,散发寻常人家的欢乐。

一路停停看看,大约两小时后,到达陈大山的最高峰,华严宝塔凌空于此,黑水滩成了一枚邮票上的宁静风景,一些老人在华严殿前诉说家长里短,也有默不作声围坐一方,还有一些在抄写了随喜人的姓名。

虽然登上了黑水滩的最高峰,却没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你看见的依然是寻常光景。这寻常光景里难掩勃勃生机。

他们大多是农人,其中有卖豆花饭的,卖南瓜馒头的,说着各自的近况,面带笑容,甚至会大大方方地说,瞧,这馒头多好,拍下来,发个朋友圈吧。

黝黑、苍老的面容,甚至是自然蜷曲的背,都藏不住是劳作后的淳朴。华严塔上边,金色的光芒洒向片片浮云,生存的粗粝没有磨平他们,一切如故,一切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