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四十年阳光雨露的美丽泡桐
□戴晖
1978年至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引发沧桑巨变。我市国企改革风雨兼程,走过光辉岁月。
对我来说,老宅最难忘,老宅门前的泡桐树最能激发情怀。因为那里有我童年时光的欢笑愉悦,有我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有祖辈父辈关爱我成长的快乐温暖。
我的老宅原北街62号,位于市区友谊桥东北部的濠东路和北街的交汇处。1972年春,由我祖父从紧邻寺街的育婴堂巷迁建至此,砖木结构,精致小巧,单门独院。
老宅小院里栽满了兰花、茶花、玉兰、天竹等各种花草,洋溢着秀雅清淡和古韵宅香。老宅门口长着一颗高大威猛的泡桐树,遮阴纳凉。祖父告诉我,泡桐树材质松软,是制作乐器、缝纫机面板的上好材料。60年代初,焦裕禄曾在兰考县带领大家植树造林,栽下了大量泡桐树,既改良了土壤,又美化了环境,成为脱贫致富的聚宝盆。1976年后,祖父历经“文革”磨难,重返市民政局机关工作。1978年,为了学习继承焦裕禄精神,祖父赴兰考县学习考察,并在焦裕禄亲手栽种的“焦桐”树边驻足流连。当年底,祖父在老宅前右边的空地上,亲手栽下一颗高过头顶、一拳之粗的泡桐树苗,以此表达一位老党员对党的事业重新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喜悦之情。在祖父的精心呵护下,这颗泡桐树昂首挺胸,拔节而上。几年后,就逐步长成一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老宅东望北街新村人声鼎沸,西靠濠东马路车流喧嚣,南观简易民居水杉苍翠,北接濠东路段蜿蜒北延。老宅周边的住户,基本都是厂址位于濠东路两侧,在原市属轻工、电子、机械、化工、物资等系统国有企业务工的老职工家庭。那时候,众人家中基本生活简朴,没有卫生间,只有离家近百米的公用旱厕。基本设施贫瘠,没有管道煤气,只有小煤球炉,以后能用上桶装液化气的就是殷实人家。文化需求匮乏,没有多少电视频道,以后能看到闭路电视的也就是富足小户。但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他们脸上经常挂着善意的微笑,和睦相处,祥和宁静。
星移斗转,2000年初,因为沿濠河旧城改造规划,老宅附近原市人民印刷厂、塑料五厂、木材公司、化工厂、家具二厂周边所有低矮破旧的平房和弯曲狭窄的小路,全部被列入了拆迁范围,在搬家的日子里,祖父对着门口的泡桐树叹息说:“多好的大树,可惜无法搬走了。”
我静静地站在轰鸣的挖掘机旁,看着这住过数代人的老宅、老街,伴随那无情的铁铲,黯然消失。极其难得的是,建设规划人员慧眼识睛,这棵已有22个年轮的泡桐树,从拆迁地块无数棵被砍伐毁损的树木中,得以幸存。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原来聚集厚重老宅、狭窄老街、破旧企业所在的区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现代城市崛起相对应的,还有一座由市中心搬迁到原家具一厂、自行车配件四厂、有色金属铸造厂旧址的恢宏庙宇城隍庙。这座积累了千百年浓郁乡俗风情的历史遗迹,奠定了如今濠东绿地古朴凝重的文化底蕴,是南通城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
当我在濠河边跑步健身时,经常相遇一些在市属国有改制企业的老职工、拆迁老街坊,每次交谈都令我心情愉悦。他们住房宽敞,收入稳定,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如今,在原市国资委西南边不远处的濠东绿地,一棵硕大的泡桐树仍骄傲地耸立着,和身边的其他各类树木相比,绝对是这里的老树王了。它的树身粗大如缸,估计两个成年人联手也难以合抱。密密麻麻的粗壮树枝直冲云霄,遮天蔽日,生机勃勃。
回眸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砥砺前行,史诗壮丽。重温四十年的国企改革,卧薪尝胆,意境深远。眺望四十年的泡桐,相濡以沫,携手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