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团暗战南坎攻坚 斗智斗勇斗凶顽
南通老区是江苏最早、坚持时间最长、历史贡献最大的革命老区,老区范围达到95%以上。南通老区人民倾其所有地支持人民军队,为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今天我们继续讲述南通老区的抗战故事,一起传承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通海自卫团团长汤景延
南坎据点攻坚战示意图
演木马计,汤团行动重创日伪
1943年4月16日晨,在海门桃源、震蒙两乡交界处响起了急骤的枪声……中共党员、通海自卫团长汤景延布置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枪毙了几个坏人,宣布“脱离”新四军。于是,日伪给汤团以“外勤警卫团”的番号,分驻茅镇、姜灶港、张芝山一线。
汤景延是如皋县陆庄人,1927年毕业于上海东亚体专,1927年任国民党如皋县党部监察委员和宣传干事。因与共产党人接近,遭解职并被挤出县党部,自此,汤景延愤然脱离国民党。卢沟桥事变后,汤景延怀着报国之心,参加了国民党地方抗日武装,担任过中校机炮营长。不久,他毅然投奔了新四军,并于194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通海人民抗日自卫团团长。
I943年春,崇明警卫团并入通海自卫团,汤景延仍任团长(简称汤团)。反“清乡”斗争准备时期,中共中央华中局、苏中区党委根据汤景延的特殊条件,决定由他带领部队打入伪军,相机配合反“清乡”斗争,并派顾复生任团政委,以加强对这一斗争的领导。
3月底,汤景延与汪伪驻南通的特工头目姜颂平、伪苏北“清乡”公署主任张北生、日军代表高木进行谈判,双方议定:汤团接受伪军番号,部队编制不变,驻防范围不变。
汤团打入伪军后,伪江苏省政府主席李士群两次在苏州“接见”汤景延,授予少将军衔并将汤团的番号改为“苏北清乡主任公署保安司令部第二教导大队”,汤景延将计就计,利用李士群给他的特殊礼遇,在伪军中大肆张扬。汤景延以解决部队给养为名,在茅镇办起了协记公行,汤自任总经理。协记公行以经营粮食、禽畜、蔬菜等为名,掩护根据地干部进出据点,并为根据地购买、运输军需等物资。汤团还利用与伪军联防的条件,获得不少重要军事情报。
但是,日伪一直没有排除对汤团行动意图的怀疑。5月20日,“清乡公署”命令汤团集中海门接受“点编”,随即又命令汤团开赴南通城“整训”,企图吃掉汤团。汤团与日伪巧妙周旋,始终保持了部队的独立性。
1943年9月,苏中四分区抗日军民反对日伪军第一期“清乡”取得重大胜利,为了给日伪更沉重一击,苏中区党委决定汤团举行军事暴动,从敌人内部破腹而出。事先,汤景延以部属周显才结婚喜庆为由,将家眷转移至根据地。29日晚,在汤景延的指挥下,一举击毙到团部饮酒打牌的特工组长翟光耀等多人,接着冲入碉堡,俘虏了其他特工人员,摧毁了敌“行动大队”队部和伪区公所。驻守在其他据点的汤团部队,也同时暴动成功。在南通警卫团的接应下,汤团全部到达了指定地点,胜利地回到了根据地。
南坎攻坚,封锁线上捅开缺口
1944年5月,四分区特务四团从东台南下,穿过日伪竹篱笆封锁线,进入如皋县串场河南“清乡”区作战。5月中旬,两次打童家甸据点,对敌震动很大。陶勇司令员、吉洛(姬鹏飞)政委又把拔除南坎据点的任务交给特务四团。
南坎据点地处黄海之滨,是日伪篱笆封锁线东末梢的一个重要据点,设有一个大检问所,驻有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连,加上“清乡”人员约有300人,工事坚固,武器弹药充足。加之东有鲍家坝,西有八总庙、七总、掘港,南有兵房、九门闸等日伪据点作为支撑点,确是颗“硬钉子”。
大战在即,特务四团团长程业棠和副团长舒雨旺、参谋长康昌荣对南坎据点守敌的兵力、工事设施、武器装备及地形,反复进行了侦察:伪二十二师一个连驻在镇西小学,配有轻机枪。四周筑有两米多高土围墙,四周和中心筑有五座高堡。镇南大庙里驻着日军掘港警备队丹木中队的一个小队,配有迫击炮一门、轻机枪两挺。镇东小桥附近是大检问所,也有一座碉堡,驻有伪警一个班。三处成鼎足之势,火力可以相互支持。
经过研究,特务四团决定集中兵力,突然袭击,分割包围,速战速决。由二营主攻伪军碉堡,一营主攻日军碉堡,三营为预备队。6月26日夜,特务四团从苴镇出发,进抵南坎。
27日凌晨,三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一、二营同时向日伪碉堡发起攻击。顷刻间,小镇枪声大作,杀声震天。日伪军从睡梦中惊醒,仓促应战。
担任突击组的二营五连二排战士首先翻墙突入,占领了两侧通壕,随即用火力封锁中心碉堡,掩护一、三排前进。战士们连续攻占了两个地堡,又炸开高堡大门,迫使高堡伪军放下武器。当中心碉堡机枪猛烈射击时,二营营长揭天祥命令四连指导员吴文斗率二排攻克了东北角碉堡和东面一幢营房。四连三排也攻下了镇东的检问所。
战至天明,伪军和日军仍拼命顽抗,与我对峙。二营营长揭天祥迅速调整兵力,组织突击组。两个排的战士用方桌和湿棉絮制成“土坦克”,顶着炮火迫近中心碉堡。通讯班副班长张诚从梯上首先登上碉堡,向射孔里扔进几颗手榴弹。伪连长见大势已去,率残部缴械投降。
解决了伪军后,便集中火力攻打日军碉堡。轻重机枪一齐开火,几发迫击炮弹打得日军高堡起了火,战士们端着刺刀像潮水一样涌进日军据点。
与此同时,驻掘港的日军警备队丹木中队长率部来援,被陶勇司令员布下的伏兵七团全歼。
攻克南坎,在日伪封锁线上捅开了一个大缺口,为“清乡”区内外开辟了一条“海滨走廊”,受到了苏中军区首长通令嘉奖。
斗智斗勇,深入敌巢中秋夺枪
“弯夹子”,也称“歪把子”,即九六式机枪,是日本纪元二五九六年(1936年)研制的一种新式武器,特点是轻便,射击精度较高。日伪“清乡”时期,使用“弯夹子”机枪对我造成威胁。苏中四分区司令员陶勇在1944年秋季攻势中,发出“从敌人手里夺取一打‘弯夹子’”的号召。
东南行动大队打听到崇海镇上驻扎的日军小队有一挺九六式机枪后,就动开了脑筋。中秋节傍晚,周荫森、朱相清、黄士奇、秦国章和毛士英5个队员扮成车夫,推着两车柴火,由一个伪保长带路,来到崇海镇,连过伪军和日军两道岗哨,进入兵营里。营房前的空地上,日军摆着两桌酒席,正吃得兴高采烈。日军队长儿玉认识伪保长,招手把他喊了过去。周荫森等人就把车子停下来,斜坐在车上打盹。黄士奇环顾现场一数,场上有14个鬼子,比昨天侦察到的多了一倍,怎么办?他暗自寻思:好不容易进入日军窝里,来了不干太可惜。他从口袋里摸出一支烟,装着找火柴,大摇大摆地从两桌酒席间往里走,日本兵也未在意,侧侧身子让他过去。
日军营房东边是一排面西的瓦屋,南头是伙房,北头是营房。内线曾传出情报:九六式机枪就在北头第一间营房中,放在一条阔凳子上。黄士奇径自朝房里踱了进去,只见里边果然摆着一条木凳,上面蹲着哈吧狗似的东西,由一块绿色帆布罩着。黄士奇一把掀开帆布,正是一挺乌黑发亮的九六式。他迅即把机枪抓到手里,端着向通往伙房的小门奔去。
黄士奇一脚踏进伙房,就撞见两个鬼子,黄士奇用机枪一点,鬼子一怔,转身就逃。黄士奇提着机枪,沿着南边围墙往外冲。此时,酒席上的鬼子已听得响动,站起来哇哇大叫。黄士奇大喝一声“不准动”,随手去扣扳机,但他不会使用,机枪的保险还关着。他急忙抽出短枪向敌群扫去,场上的其他队员见状也拔出短枪打起来。
乘敌混乱之际,黄士奇等人迅速撤退。忽然,一个鬼子向黄士奇猛扑过来,抓住机枪死命往里拖,格斗中周荫森看准机会给了鬼子一枪。黄士奇腾出身来,一枪把另一个鬼子击倒。乘此间隙,大伙往大门外奔去。
刚向北跑了一里路,后面枪声大作,日军、伪警察成群追来。黄士奇按下机枪,仍打不开枪机,反而被敌人打伤右臂。周荫森接过机枪,肩膀上也中了弹,担任后卫的朱相清腿上也受了伤。朱相清看看日伪军在后面紧追不舍,而短枪在野外作战又发挥不了威力,处境危险,就握着两颗手榴弹,迎着追敌扑过去。巨响声中,他与追在前面的敌人同归于尽。
这时,陈根生带领的长枪组和区队一起在南面向祟海镇敌据点发起佯攻。敌军怕老窝被端,只得窜回据点。
中秋夺枪,鼓舞了广大抗日军民。在不长的时间里,全分区军民就超额完成了陶勇司令员提出的缴获12挺“九六”式机枪的任务。
围困据点,
成八万民兵
的旗帜
日伪“清乡”前夕,何凤升当了海门新河乡民兵队长。在反“清乡”斗争中,何凤升的民兵队伍由12人发展到300多人,由斗斗地主、打打游击,发展到围困、拔除据点,伏击日伪军,成了一支抗日生力军。
在敌人“清乡”初期,何凤升家宅被毁,他就四处游击,忍冻挨饿,坚持斗争。在恶劣的环境下,何凤升善于运用群众智慧出奇制胜,带领民兵打了许多漂亮仗。1944年6月27日,何凤升带着民兵配合东南警卫团和区游击队乘雨夜奇袭富安镇,拔除敌伪据点,俘虏伪军25人。
富安镇据点被拔除后,日伪不甘失败,企图重占,再筑据点。何凤升同区游击队一起动员富安镇的居民拆掉房子,迁到乡下。7月25日日伪军卷土重来时,只见满街一片瓦砾,日伪只得先在镇北一户小店住下。何凤升闻讯后,带领民兵袭击敌人的临时驻地,6次平毁敌人刚刚修筑的工事。日伪军来了10天,天天挨打,工事也未能筑成,只得龟缩到四甲据点去了。接着,日军小队长石桥又带了一批日伪军到富安镇继续修筑工事。一天早晨,何凤升派民兵一个班悄悄埋伏在离敌伪驻地约200米处,当日军出来刷牙洗脸时,民兵一阵排枪,6个鬼子应声倒地,其余的吓得四处逃命。等到日伪援军赶到,民兵早已转移他处。
当日伪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勉强在富安镇重新筑了碉堡后,何凤升组织民兵游击队在据点周围展开围困战,时不时地放几枪,不让敌人安心睡觉,把死狗死猫扔到碉堡下的沟里,污染水源,不让敌人吃喝;敌伪下乡抢粮,一出来就盯着打。何凤升还根据各个民兵的特长,分成地雷、榴弹、神枪、侦察、情报等战斗小组。白天派神枪组看住河口,夜里民兵们摸到据点附近,拆桥毁坝,拖走渡船,在路上布下地雷,使敌人寸步难行。
在民兵的长期困扰下,富安镇日伪军于10月22日炸掉自己的“乌龟壳”后撤走了。
1945年3月,苏中四分区召开群众会,机智勇敢、屡建战功的何凤升荣获“一等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被誉为苏中四分区“八万民兵的旗帜”。
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