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正当防卫,法治告别大战“舆论风车”

完善正当防卫,法治告别大战“舆论风车”

□澎湃社论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在司法解释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规划(2018-2023)》,要求在司法解释中大力弘扬正义、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道德要求,适时出台防卫过当的认定标准、处罚原则和见义勇为相关纠纷的法律适用标准,鼓励正当防卫,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

(据澎湃新闻)

曾有调查统计,以正当防卫作为出罪事由的判决比率仅为6%。这意味着,法律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并未有效激活。但是,在“于欢案”“昆山反杀案”之后,全社会——不仅是公民,也包括专业的律师、司法人员对正当防卫的边界形成了新的共识,突破了之前种种条条框框的羁绊。

过去一段时间,不少法律人总把舆论作为自己大战风车的对象,经过一次次公共个案,人们惊奇地发现那些蕴藏在法律条文中的朴素正义,往往就在网友的一条条留言的背后:司法人员可能更懂“政策”,但网友有时可能更懂什么是正义,什么才是法律的初心。

这次最高人民法院对于中国的正当防卫政策进行大调整,体现了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巨大进步,司法机关以更接纳的心态正视民间的正当诉求,一度被视为靶子的“舆论审判”也在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中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