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工作法浇灌幸福之花

通燧社区:资源整合优服务 多元共治促和谐

“六度”工作法浇灌幸福之花

9月18日,天生港镇街道通燧社区在民政部乡镇论坛杂志社于福州举办的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宣传工作会议暨优秀社区工作法经验交流会上作题为《资源整合优服务,多元共治促和谐》的经验交流。

通燧社区是港闸区典型的老旧小区,老年人占比为全区之最。近年来,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带领一班人,紧扣居民需求,坚持以民为本,加强资源整合,将社区党建、居民自治、服务管理、人文环境等治理要素有机融合,体系性创立了“硬度”“精度”“维度”“广度”“温度”“厚度”等“六度”社区工作法,初步形成了“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局面,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强化“硬度”,

党建为核锻造战斗堡垒

一是“五化融合”释放党建效应。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夯实基础;以项目化运作为抓手破解难题;以精准化服务为支撑激发活力;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提升效能;以多元化参与为路径实现共享,释放党建的磁场效应、标杆效应和融合效应。二是“五式课堂”提升组织活力。通过集中学习式课堂凸显学思相融的主动性,实境教育式课堂凸显科学直观的生动性,研讨互动式课堂凸显双向交流的互动性,情境模拟式课堂凸显知行合一的参与性,信息媒体式课堂凸显学以致用的科学性,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三是“五廉并举”力促风清气正。通过制度“保廉”提供廉政建设基础保障,学习“育廉”开启廉政文化融合模式,阵地“促廉”创新廉政文化建设载体,文艺“兴廉”感悟清正廉洁能量,群众“督廉”完善廉政检查监督机制,筑牢党员的政治站位。

把准“精度”,

需求导向创优居住品质

一是改造老旧小区。以老小区提档升级为契机,实施项目改造,解决了历史沉积的屋顶渗漏、管道堵塞、停车难等问题。二是精准治污防污。社区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聘请网格环保监督员,形成“社区书记+社区环保管理员+社区环保监督员”的环保共管模式。推选出民间河长,发动青少年志愿者加入“河小青”队伍,形成“河长+民间河长+河小青”的河道共治模式。三是美化公共环境。引导居民参与护绿、保绿、养绿、补绿活动,清理公共楼道、楼前屋后的杂物,拆除违章。

创设“维度”,

网格管理提升服务效能

一是网格全要素。建立“1+1+N”的网格化服务体系“一张网”。推行网格统一划分、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集、服务统一标准的“五统一”运作机制。二是队伍专业化。鼓励引导人员参加社工培训和资格考试,不断提升社区专业化、职业化服务水平。三是服务精细化。根据群众实际需求,设置了20余个服务项目。同时推行代理代办,对特殊人群落实专门工作人员,上门问需,全程代理代办。

拓展“广度”,

民主协商激发自治活力

一是“开放说”与“分类理”相结合。采取接待“说”与入户“说”,固定“说”与随遇随“说”,当面“说”与电话、书面“说”相结合的方式,让群众随时说事、随处说事、分类理事。二是“民主议”与“明责办”相结合。对重大事项,采取民主协商、集体决策的办法确定办理方案。对已经明确办理的事项,落实责任主体、办理时限和工作要求,办理结果向群众反馈。三是“公开评”与“追踪查”相结合。建立说事议题反馈、结果公示等制度,成立由党员和居民代表组成的督办组进行跟踪督办,督办结果及时反馈并接受群众公开评议,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

感知“温度”,

微孝i家融注为民情怀

一是建“微孝”阵地。坚持“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原则,打造了14间约有600平方米的微孝服务阵地,基本满足社区老人的文化娱乐活动需求。二是组“微孝”队伍。组建了由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小老人”等参与的微孝志愿者队伍,制作服务惠民卡发放,为老年人“点单”服务提供便利。三是创“微孝”特色。该品牌以“i(爱)家”和“i(一)家”两大主题为主导、十大服务为主线,“微孝春风行”“微孝夏清凉”“微孝秋实美”“微孝冬阳暖”四季特色活动为延伸,举办各类“微孝”主题活动。

聚焦“厚度”,

文化引领守护精神家园

一是搭建小舞台。挖掘和调动有才艺和特长的居民群众参与,通过自编自演,展示自身风采,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二是传递正能量。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宣传阵地作用,使居民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接收党的惠民举措。三是引领新风尚。延伸文化宣传的触角,利用文化墙、宣传栏等,见缝插针开展法制、健康教育、环保、科普等主题宣传活动。 徐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