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景区假降价需要真问责
□毛建国
近日,多地物价主管部门宣布降低部分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截至目前,已有314个景区降价或拟降价,其中免费开放景区30个,降价幅度30%以上的29个。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还有部分景区降幅不到5%,个别景区通过各种手段明降实不降。
(9月26日《北京青年报》)
单纯看降幅,其实并没有直观感觉。记者调查发现,4A级景区湖北襄阳古隆中门票从98元降到95元,实际降价3元钱;咸宁九宫山景区门票由旺季75元、淡季60元分别调整为70元和55元,分别降低5块钱。景区降价三五元,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其实这还算不错的,有些景区干脆玩起了套路。比如,北京两处国家4A级景区红螺寺和青龙峡被列入国家发改委统计的降价景点名单,称今年8月1日起门票价格由70元降至54元,降价幅度达23%。调查发现,这两个景区原来票价就是54元,从未执行过70元的门票。这不禁让人想到有些电商在“双11”时候对外声称降价,实际上是“先涨后降”,只是玩的一个噱头。毋庸置疑,这是形式主义的新体现。
对于一些景区来说,未必就不知道门票降价具有惠民和转型的双重意义,但他们已经陷在门票依赖中,很难走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逼一逼,只有断其后路,才能使其向前。应该说,国家发改委提出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已经体现了这样的努力。只是想不到,有些景区这么“不上路子”。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扬起鞭子,促其回到正路上来。
重点景区假降价需要真问责。当我们感慨部分景区门票降价为何这么难时,其实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就是无解。关键就看有没有鞭子,愿不愿意扬起鞭子。所谓“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也正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