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长期以来,南通各级各类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持续创新实践,形成了鲜明特色亮点。海安市曲塘镇章郭小学坚持“劳技育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海安市曲塘镇章郭小学:
幸福劳技让儿童快乐行走
海安市曲塘镇章郭小学创建于1948年,从太平庵起步,扬帆远航,乘风破浪。先贤的睿智,专家的引领,名师的风采,铸就了学校“劳技育人,向幸福出发”的办学思想,确立了“幸福劳技”的办学愿景,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了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曾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中德合作促进基础教育项目示范学校”“中央教科所劳技教育实验学校”“中国教科院国家级重点课题实验学校”“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海安县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海安县创建办学特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营造幸福的劳技环境
漫步校园,劳技元素弥漫于每间教室、每面墙壁、每个角落。走进校门,笔直的劳动大道尽头是习总指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道路两侧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劳技馆、行知园、开心农场。劳技馆内,分布着农具厅、劳技成果展览厅、烹饪室、缝纫室、纸艺室、陶艺手工室以及科学室。农具厅是学校发动孩子在乡村搜集到的各种农村生活用品、劳动工具以及孩子们动手制作的农具小模型。成果展览厅收藏着历届学生制作的优秀劳技作品,在各级比赛中的获奖证书,学校获得教育部门表彰的奖牌和奖杯等。烹饪室、缝纫室,配置好桌椅和操作台、电磁炉、电烤箱等烹饪厨具以及缝纫机,学生定期在这里开展活动,自主烹饪美食,提高缝纫技能;纸艺室、陶艺手工室,配备各种纸张和陶土,供学生折纸、剪纸以及制作陶器;科学室是孩子们在劳技活动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的场所,孩子们在这里品尝着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快乐。
俯瞰整个校园,荷池田田,碧水盈盈,常绿的树木,不败的花卉,立体的苗圃,精美的雕塑,平整的甬道,塑胶的操场,文雅的师生,干净的校园……入目处处皆是景。这一切都凝聚着全体师生的心血。校长邰晓进认为校园要优美,优美的环境让人于潜移默化中获得灵性的陶冶,隐性的陶冶是教育不可忽视的元素,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他精心筹划,把校园当做巨大的盆景,利用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发挥充分的艺术想象力,不停地营建、裁剪、雕塑,将劳技元素充分融入到校园每个角落,融入到教育的每个环节,办公室内蓝图一张张,七尺写字台上春光漾漾,一张张蓝图在建设者手中变成了静谧怡人的校园美景。行知园内,陶行知塑像、陶行知文化长廊悄然浮现;开心农场内各种蔬菜瓜果长势喜人。徜徉其间,领略四季景色之更替,让人于不经意间就能领略到劳动幸福的真谛。
开发幸福的劳技课程
劳技课程的开发聚焦“蕴含丰富情感,品味幸福时光”主题,以儿童生活为出发点,儿童兴趣为立足点,在教育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劳技文化课程、劳技活动课程、劳动技能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学校开发的《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荣获海安县一等奖;《烹饪》校本课程获南通市优秀校本课程,海安县全县推广使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认识中国传统农具。在学校农具厅,老师带领孩子们触摸传统农耕器具,并模仿使用。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他们不仅知道了农具的名称,还了解了农具的使用方法,更亲身体验了农具的使用。在感受到祖辈们劳作艰辛的同时,更感悟到了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学校还钻研了《中国农具发展史》,将其中的农具知识制作成微课,定期对学生进行播放。学生对农具的认识,对民族发展历史的了解以及潜在智慧的开发,连同心灵的塑造、精神世界的丰富都融合在一起。
开发家常菜烹饪课程。在种植、养殖课程基础上,学校开发了家常菜烹饪课程,孩子们的劳动成果多样化方式呈现,将学校“开心农场”和实践基地收获的花生、红薯、玉米等烹饪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从中学到生存的本领,享受生活的情趣。
开发乡土资源创意课程。引导学生就地取材,手脑并用,用花生壳、红薯、玉米棒等身边的资源,通过组合、粘贴、编织等手段进行创意开发,创作艺术品。优秀的艺术作品将进入学校成果展览厅进行永久收藏,学校对创作者颁发精美的收藏证书,让劳技创作成为儿童今生美好的记忆。
这些课程不仅给儿童提供发现美的视角,更赋予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放大了劳技的原生价值,衍生了劳技的艺术价值。
打造幸福的劳技课堂
学校坚持“大劳技教育观”,打通学科之间的育人壁垒,促进儿童手脑并用,让孩子们知识、能力和情感和谐共生。
为了把“劳技育人”与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和融合,学校开设了“劳技大讲堂,通过每周一节课的时间,借助微课、影片、故事等形式与全校学生分享生活的常识,劳动的技能,了解农耕的历史、科技知识。
将劳技元素充分融入到各门学科,使得各学科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照应,共同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升。比如策划的“春风十里,等风也等你”风筝制作活动:数学课上,计算制作风筝的材料;美术课上,绘制风筝的翅膀;科学课上,探究风筝的飞行原理;劳技课上,进行风筝的制作;体育课上,享受放风筝时奔跑的快乐;语文课上,吟诵关于风筝的古诗,回味放风筝时候的快乐,徜徉于母语的河流……
以“十三五”省级规划立项劳技课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在劳技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学校多次承办省市各级课题活动,开设研究课,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村小学劳技教育课堂操作范例。
开展幸福的劳技活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自己具体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予以证实与否定。可以说,没有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学校的劳技教育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将它们置于真实的活动场域,化单调枯燥为生动有趣,为儿童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时光。
设置校园节日。科技节、读书节、劳技节、艺术节是学校的四大节日。自开展劳技教育研究以来,校园节日充分融入了劳技的元素。科技节,听一场农业科普报告,看一节关于农具的微课,做一个农业科学小实验,写一篇劳技小论文,改造一个农业小器械;读书节,诵读农业诗词、美文,书写涉农文章,于阵阵墨香中品味劳动的幸福;劳技节开展劳技运动会,水田抛秧、喜交公粮、南瓜秀……让孩子们感受活动的有趣;艺术节则有缝纫、剪纸、折纸、编织表演赛,劳技书画展,劳技歌舞秀等。
开展农事活动。不同时令节气,会有不同农事,学校就开展与之相关的不同活动。春天,开展“我是小花农”系列活动,让学生播种花种,撰写“小种子的梦”;开花的时候,让孩子们编织“心花朵朵开”的童话;花怒放的时候,开展“最美的花儿送给谁?”送花活动。收获的秋季,学校开展“稻花香里说丰年”征文比赛、“可爱的豆豆”主题阅读、“快乐劳技 墨香四溢”书法大赛、“舌尖上的美食”烹饪比赛……劳技活动将儿童的课堂与自然、生活连接在了一起,拓宽了教育的空间,丰盈了儿童的生命。科学课上,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开心农场,研究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观察它们生长的不同状态,于是农田就成了课堂;劳技课上,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给作物修剪藤蔓,把废弃的绿色食物送到饲养的羊儿、兔儿那里,看到小动物们细嚼慢咽,孩子们欢天喜地。活动的开展点燃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也点亮了孩子金色童年的幸福时光。
章郭小学的劳技教育,已成为对学生进行智慧引领、幸福教育的重要路径,劳技光芒普照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个孩子。他们坚持劳技育人,愿每一个儿童都能因为会劳动、爱劳动而拥有美好的未来、幸福的人生。
王金才(海安市曲塘镇章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