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搭上了对外开放的头班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中国大地,坐落于江海之滨的南通迫切需要打开门户,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南通搭上了对外开放的头班车

1983年7月20日,国务院批准南通市为乙级开放城市,对外国人开放。这是南通打开门户、促进对外友好交往、发展社会经济的一个契机。

“从1979年市外事办(原为市革委会外事办公室)创立初始,我就在那儿工作,前后20多年。”忆起早年接待来访外国人的场景,原南通市外事办友城科科长、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陆坤松感慨万分,“南通虽是一块风水宝地,但交通不方便,大家对南通知之甚少,所以,南通虽有开放意识,前进的步伐却并不顺利。对外开放初期,来通的外国人极少,多为日本、新加坡或德国人,印象最深的是时任力王公司总经理的加藤纪生先生和南通市首位荣誉市民、南通人民的老朋友日本丰桥地区日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伊藤般展先生,他们是当时最早一批来通的外国人,为推动南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彼时,南通的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纺织工业声名在外。1981年,南通成为全国220个城市中工业经济效益名列前茅的“明星”城市,轰动全国。1982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南通港对外籍船舶开放。1983年5月 ,“格陵兰海”号外籍远洋货轮成功首航南通狼山港。这一系列事件都为南通的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7月20日,国务院批准南通市为乙级开放城市,对外国人开放。陆坤松介绍,“乙级开放城市,名为开放,其实仍有诸多限制。不管是经贸往来、参观访问,还是文化交流,当时来通的外国人很少,但每有来访,市外事办接待手续极其繁琐不说,外国人来了南通,也是处处受限,打个比方就是此时的南通大门打开了一条缝,挤挤也能进来,进来了却不自由。直至1984年4月6日,南通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南通的大门这才全部打开,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南通与他国的交流合作,于是缔结国际友城,加强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技术合作,南通的对外开放步伐坚定不移。”

如今,南通的对外开放步伐已稳健迈过数十年,“国际朋友圈”仍在不断扩大。1987年南通与英国斯旺西缔结为南通历史上首对国际友城,从近邻的日本重要港口城市丰桥市、韩国“粮米仓”金堤市,到遥远南美大陆的巴西医疗中心圣若泽黑河市;从西半球的自由女神像故乡美国泽西市,到东半球的德国工业重镇托斯道夫市……我市与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各个友城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今年6月12日,南通市海门市与澳大利亚本迪戈市签署友好城市协议,至此,南通市(含县市区)已与14个国家的23个城市结为友好关系,在经贸、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展开了合作交流,城市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逐步形成,这对推动南通经济文化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在南通常年居住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据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在通常住外国人逾4000人,分别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他们或是教师、专家,或是洋女婿、洋媳妇……拿到一张“中国绿卡”,在南通这座小城安家立业,成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心愿。2004年我国启动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制度,2005年8月,3名南通洋市民喜获“中国绿卡”,成为江苏省首批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人士。如今,近40名在通外国人拿到了“中国绿卡”,其中14人为在通工作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充足的外资投入,更为南通的发展增加了助力。

本报记者徐爱银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