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药二次开发成为热议话题

季德胜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非遗名药二次开发成为热议话题

晚报讯 昨天下午,季德胜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两院院士、国医大师等专家学者,国家卫健委相关领导等近百人汇聚一堂,缅怀季德胜的医学成就和崇高风范,研讨国家非遗名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市领导张兆江、孙建华、吴永宏出席研讨会并参加相关活动。

季德胜是一代名医,也是“绝代蛇侠”。上世纪50年代,季德胜将祖传秘方献给国家。针对季德胜的蛇药配方,南通专门成立了科研机构,进行多次临床试验,筹建了南通制药厂(今精华制药集团)独家生产季德胜蛇药片,至今已有61个年头。作为中国中医药界的瑰宝,季德胜蛇药片被列入国家绝密配方并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成为我国主要援外药品。近年来,中国医疗专家们又携带季德胜蛇药片,义务为一带一路上的越南、柬埔寨建设者们排忧解难。

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毒蛇日益减少,而季德胜蛇药在更多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却不断加大。生产季德胜药片的精华制药加大科研投入,二次开发非遗名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举办的本次学术研讨会,引起国内各大科研院所的高度关注。研讨会上,陈可翼院士、路志正国医大师认为,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在世界医林中发扬光大,必须以原创思维加现代科技进行中西融和。廖万清、刘新垣院士则从季德胜蛇药在多种疾病已取得的疗效上分析认为,我国传世名药功效自不待言,但二次开发,特别是在临床上要精益求精,形成权威的数据。

“作为季德胜蛇药片的诞生地,南通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这份中医药遗产!”南通卫计委主任陈冬梅说,南通将探索现代中医药传承模式和方法,推动季德胜蛇药的创新应用和转型发展,同时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通过援外中医馆建设,扩大中医药的对外合作和国际交流。

王广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