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记多年践行慈善公益事业的“中国好人”候选人蔡震国
家住崇川区龙王桥新村、今年46岁的蔡震国,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货车司机,却拥有着大爱情怀,无偿献血、扶贫助学、参加志愿活动……多年来,他用一颗慈善之心,践行着公益事业,并成功当选南通市慈善形象大使、最美红十字人,先后6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以及星级江海志愿者、南通市志愿江海优秀志愿者、崇川好人等多项荣誉称号,去年,他又摘得江苏好人殊荣,并成为“中国好人”候选人。
国庆节前夕,我市先锋小学三年级学生小蔡拿到了一笔1000元的救助金,这笔救助金正是来源于蔡震国的“一滴水微慈善冠名基金”。
今年8月,得知市慈善总会为了帮助更多的普通市民实现慈善心愿,推出小额慈善冠名基金后,蔡震国主动拿出去年获评“江苏好人”等其他各项荣誉的数千元慰问金,自己再添上几千元,凑足1万余元在市慈善总会成立了“一滴水微慈善冠名基金”,用于帮扶贫困孩子上学。小蔡,就是这笔微基金的首个受益者。
成立个人慈善冠名基金,只是蔡震国多年来践行慈善公益事业的一个缩影。2013年的一天,海安一名高龄产妇在通临产时突然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接到求助电话后,蔡震国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捋起袖子献上了两个单位血小板。2014年昆山某工厂发生爆炸,19名烧伤病人转到南通急需用血,蔡震国毫不犹豫赶往献血屋,不但自己献了血,还在采血现场志愿服务一个多月……27年献血史,亦是27年救人史。据统计,27年间,蔡震国先后144次无偿献血,捐献全血4200毫升、血小板186个单位,献血总量达41400毫升,成为大家眼中的“献血达人”。
从无偿献血开始,蔡震国开启了人生的公益慈善之路。宁卫和宁惠是两个湖南籍孩子,父母分开后,他们被丢给了在通州区金沙镇靠捡垃圾为生的爷爷奶奶,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2010年,蔡震国从新闻中得知这两个孩子的遭遇后,次日就开车赶到孩子爷爷奶奶居住的简易棚。在核实情况后,蔡震国毅然做出了每月给予两个孩子各100元生活费的决定。多年来,他先后在两个孩子身上花去了2万余元。
除了这种一对一的固定资助,对于本市家境困难或者边远山区的孩子,蔡震国也会通过各种方式送上关爱。近年来,每年“六一”前夕,市慈善总会都会走访了解特困儿童的节日心愿,想通过社会大家庭的力量为孩子们实现心愿。获悉此消息后,蔡震国先后认领了两个小朋友的心愿。蔡震国还常常跟随彩心社成员一起前往山区,给山区的孩子们送去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作为一名江海志愿者,蔡震国还十分热衷投身本地的一些公益组织,从事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蔡震国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伍中的一员,他常常身穿红马甲,活跃在献血活动现场或者和其他志愿者一同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给广大市民普及献血知识。迄今为止,他已经参加了百余场各种血液知识的宣传活动,也引导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爱心献血队伍中来。今年,在他的感染下,一批在南通做生意的浙江温州人也纷纷来到爱心献血屋献出了“生命之血”。
蔡震国还是本报“关爱一线牵”栏目的后援团成员。每当一些物品没人认领捐助时,他的身影会准时出现;每当一些大件物品因运输困难无法送达困难户手中时,他就会开着货车赶到报社,充当起配送员和驾驶员的角色。而每月的党员志愿者活动日,社区里也总少不了他的身影:帮助老人换灯泡、清除小区牛皮癣……
“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这些年来,怀揣着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热爱,蔡震国马不停蹄地奔走于我市慈善公益事业中,每年的志愿者活动时间达到100多小时。他用自己的努力,传递着人间的正能量。
本报记者陈静
本报实习生张城铨 刘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