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医生的“诗和远方”

古稀老人蔡昌荣对生活充满着诗一般的激情,近3年来共创作

200余首诗词,今年他将部分作品结集出版——

一位退休医生的“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王金霞

诗词、书法、绘画、篆刻、藏书、旅游……家住古城如皋如城街道花园社区的蔡昌荣老先生爱好广泛,尤其对古诗词情有独钟。今年74岁的他,待人谦和,谈吐高雅,举手投足间透着高情远致,一如他创作的自序“杜康本草伴吾淳,敏晓时事免误遵。愿作人间吟味者,岂为政界窃禄臣。悬壶济世扶疾苦,咏赋扬正舒臆真。素信躬行怀祖国,清白意旨不沾尘。”

蔡先生说,真正开始诗词创作是退休后的事,但和诗词结缘,已有很久了。他退休前是如皋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内科主任,自幼喜爱诗词歌赋,但父亲希望他学医,遵从父命,他将爱好藏在心底,刻苦钻研医术。从医50年来,他救死扶伤、诊治疑难杂症,成为内科专家;他在国家级医药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论认知疗法中的地位思考》被评为国际优秀医学论文并入选《世界优秀医学论文选要大全》和《国际互联网世界名医优秀论文集》;他是国际心血管学会会员、中华名医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编辑部特约编委,《美国中华医药》《世界今日医学》杂志编委;他多次参加中国医学代表团出访,荣获“中欧医学特使”“中日文化交流大使”称号。

悬壶之余,蔡医师没有舍弃对古诗词的追求,从医之暇,零星写了近20首古诗词,他谦虚地说:“只是纸上涂鸦。现在看来十分稚嫩,格律不和,平仄差误颇多。”退休后,他在医院留用工作了11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草庐寄空卷,甘以辞华轩”“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3年前,他正式“解甲归田”,和老伴一起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他对古诗词的写作激情从此一发不可收,开始了古诗词的学习和创作。

蔡医师视书如宝,家中藏书整整6大书橱达上万册,几十年来阅读不辍,涉及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正史野史、哲学、心理、书法、碑帖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蔡医师说这三种境界他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每创作一首诗,我都尽量多搜集素材,先在脑中构思,然后斟字酌句,数易其稿。”蔡医师娓娓道来,他写诗,形式上大都遵循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等,注重音韵格律,力求不出格;词,按内容采用长、中调或小令,遵照原词牌音乐氛围意境,力争吻合。他的《西江月 诗词写作琐悟》“创作诗词心悟,限填字句拿招,合乎对仗工整标,用典合情姣好。文字功夫培养,韵脚釆法合谣,仄平相间要会挑,生活提炼重要”生动展现了创作理念。他说:“诗词创作,点缀了我的晚年生活,成为我退休后的一大乐趣。家人和朋友也很支持我,每创作完诗作,我都第一时间发到微信朋友圈,欢迎大家提意见。”他的诗句“老了为诗竞已痴,字字句句尽相思”“山花万里风雨路,挥洒文字整韵声”正是他勤奋和执著的写照。

蔡医师的足迹遍布了祖国除西藏、南海之外的名山大川以及世界多地,每一次出行都有新感悟,也为诗词创作积淀了丰富的素材。旅行中别人拿相机记录,他则用诗词记载,与山川会话、与江湖唱和、与景观共鸣、与历史碰撞。“钟毓灵秀人间美,文明潇洒天下扬。千古黄公画作在,难为两岸各存藏。”这首描述桐庐富春山居景色的诗就是他游览了富春山居的即兴之作。他说,只要打开诗集,曾经游历的美景便历历在目,心中洋溢着自豪与满足。

知识的积累,岁月的沉淀,终于厚积薄发。今年上半年,蔡医师将3年来创作的古诗词结集成册,书中共收录了200首诗词,内容全部源自他本人生活和社会活动激发的创作灵感。诗词大致以写作时间为序,题材丰富。如旅游:国内外几十次出行,均有作品伴随;时事: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会议等;时序:不仅写春光灿烂,还写四季更替;亲友:亲朋好友之间的唱和,以及悼亡诗;状物:花鸟虫鱼,如梅花、竹子、仙人球、荷花、芙蓉鸟,甚至古玩瓷器等。《蔡昌荣诗词》既记载着他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也记录了他对70多年人生的感悟,他为诗词集首发赋:笑语盈盈,佳醇妵妵,肴香风暖争贺酒。讴歌朗诵掀高潮,诗集首发思敲缶。半百追求,三年释负,高薪婉拒为诗吼。真诚意境两遵从,苔花也效雄红赳。

记叙名山大川,描绘花鸟鱼虫,针砭时事见闻,咏叹风花雪月,写尽人生得失,唱响一代风流。正所谓,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古稀之年写诗撰词,笔耕不辍,令人敬佩。蔡医师用丰富的人生经历诠释了真正的诗意,演绎了延续青春梦想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