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里追寻“中国梦”

盐碱地里追寻“中国梦”

南通大学农学博士种出别样稻田画

盐碱地里种水稻,风吹稻花香满岸。在南通市通州湾科创城不远处,两幅分别以“红星照耀中国”“功夫熊猫”为主题的盐碱地稻田画栩栩如生,新颖别致的景观稻田引来不少观光游客。这是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农学博士赵祥强历时半年精心培育的杰作,用黄色、绿色、紫色、紫红色等不同颜色品种开展彩色水稻“稻田艺术”创意工作所形成的图案,如今成为通州湾一道独特靓丽的景观。

1978年1月,赵祥强出生于宿迁沭阳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看着父母在农田里辛勤劳作,我对农业有一股子发自骨髓里的热爱。”赵祥强说,高中毕业那年填报的高考志愿全部是农业专业。本科专业为农学、硕士和博士阶段所学专业为作物遗传育种学,赵祥强在扬州大学求学长达9年。

袁隆平院士曾对发展耐盐碱水稻种植的重大意义如此阐述:“目前,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其中有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如果都能种上海水稻,按照目前的产量150公斤计算,每年能多收入300亿公斤粮食,这对于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自从2005年博士毕业来到南通大学工作,赵祥强从事盐碱地水稻种植研究已有多年。2009年,赵祥强的盐碱地种植水稻研究在如东环渔村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他将实验室内筛选出的稻种种到了试验田;2014年,南通大学在启东校区划拨出十亩地交予赵祥强进行试验,每年从600多份种质中选取材料,经过连续3年的重复试验,建立了重度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和水稻耐盐表型分型标准。

半年前,赵祥强首次尝试在盐碱地里种植稻田画。“红军长征胜利谱写了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最动人、最震撼的英雄史诗,我想用‘红星照耀中国’的图案来传递长征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情操;想用‘功夫熊猫’的图形表达出创业热情。”站在景观稻田旁,赵祥强讲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赵祥强说,在他心目中,农业不仅仅是餐桌上一碗米饭,农业还是非常重要的人工生态系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生产功能之外,发掘农业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新功能将愈发重要。 本报记者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