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川居民乐享家门口的“专家号”

扎实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

崇川居民乐享家门口的“专家号”

市级专家成为社区家庭医生一员,提供上门健康咨询、就诊一体化服务,是崇川医联体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惠及百姓的一个缩影。为进一步满足崇川百姓就医需求,今年以来,崇川区全力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级医院的“紧密型”医联体交接,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群众就医理念逐步向“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基层、康复回社区”转变,进一步推动了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市级专家坐诊+上门式服务

百姓有了专家级别健康“守护神”

当前,崇川区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快、慢性病高发等诸多挑战。为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满足群众对长期、连续健康照顾的需求,近年来,崇川区通过开展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让群众拥有了健康“守护神”。虽然该项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但是由于签约家庭医生大部分为社区医生,经验相对大医院有些欠缺。为了给群众提供更高质量健康服务,围绕“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今年8月,崇川区安排市级医院专家进入家庭医生团队,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

市第三人民医院是文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的领建医院,前不久,从心内科、老年科、呼吸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康复科共抽调了17名副主任、主任医师参与文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组建,提升团队整体服务质量。这些专家每1-2人结对一个固定社区,与该社区重点人群签署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但凡社区家庭医生遇到诊治难题,结对专家便会及时上门进行指导与诊治,为病人提供更专业、更具体的咨询或治疗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专家除了进入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上门健康咨询、就诊服务,还有另一种服务方式: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坐诊。目前,崇川共有40余名市级医院专家每周坚持下基层坐诊。自从有了专家们“坐堂”,往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跑的居民明显多了起来。“只要有专家在,小毛小病的在哪里都一样看,还看起来快呢!”家住光明南村的李阿姨坦言,专家在家门口“坐堂”,让大家看病更方便、更放心。

据了解,崇川计划通过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促进市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纵向流动,鼓励市级医院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其门急诊号次不低于中心门急诊总号次的20%,之后逐年递增;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一般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2020年实现全覆盖,从而快速提升全区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服务

病人合理分流提高了社区首诊率

崇川是南通主城区,省、市属优质医疗资源众多,但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市民不管大病小病,还是喜欢挤到大医院排队,看病难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区属200多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部却因首诊率不高、医技业务不强等问题,逐渐被弱化和边缘化。为了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今年5月,“紧密型”医联体应运而生。

“紧密型”医联体的建立,实质上就是依托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理念,实现优质资源下沉、促进有序诊疗、提升服务质量“三个目标”,从而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新型就医秩序,逐步实现病人合理分流,提高就医效率,让居民成为直接受益者。

“医生,我爱人甲状腺上长了个囊性肿瘤,要住院手术治疗,可是附院病人太多了,住不进去,你给我帮帮忙?”季晶华是狼山镇街道海港新村的一名保安,近日,他拿了张彩超报告单,急匆匆赶到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家庭医生工作室张医生接过报告单仔细看了看后,就联系了通大附院甲状腺乳腺外科的张春辉主任,安排社区转诊。通过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季晶华的爱人很快就住院完成了手术。

记者了解到,自今年5月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实现以检验、影像等辅助检查结果互认,急危重症患者转院、预约专家号绿色通道以来,崇川向市级医院上转病人400余人次,承接下转病人300余人次,大大减轻了市级医院就医压力的同时,让居民看病更便捷。

据了解,崇川计划通过医联体建设的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举措,实现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社区首诊率30%以上,并逐年增长,同时到2020年门诊号次突破70万。

特色专科联合病房建设

推进全方位融合深受百姓欢迎

为让医联体的建立实实在在惠民,崇川区还探索建立了市级医院、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工作室管理与服务全方位融合的就医战略:每家医联体开设1-2个特色专科,优化服务流程,如钟秀街道新建名老中医工作室、任港街道建设糖尿病特色专科、文峰街道设立老年病科等;同时,依托医联体打造联合病房,实现康复回社区,不再跑远路。

新城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早与医联体领建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打造了联合病房。记者在现场看到,该联合病房位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楼,主要为辖区内慢性病患者提供住院治疗服务,病房内设1个护理站与33张病床。实行专家查房制度,平时主要由2-3名市三院专家与4-5名护理人员,分别开展日常巡诊与护理。“实质上,这里就相当于三院住院部的一个分区,但离居民家更近了。”新城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黄书明透露,在家附近就能进行康复治疗,收获了不少居民的青睐。据统计,该中心二季度住院人次较一季度上浮28%。

除了建立特色专科与联合病房,市级医院还组建了管理团队,落实1名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基本实现业务、后勤等一体化管理;市级专家“一对一”结对带教,赴省、市级医院培训、交流机会增加30%以上;医联体与市级医院服务同步,基本实现药房互联、检验结果互认……这些就医政策在受到群众好评的同时,也促使群众的就医理念逐步向“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基层、康复回社区”转变。据悉,9月底10家中心门诊号次4.8万,同期上浮6.8%;二季度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满意率提升至98.18%。 本报记者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