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两个村庄民众教育的探索(下)
□程太和
二、海安西苏庄农民教育馆
海安西苏庄农民教育馆位于今海安市高新区田庄社区境内。上世纪30年代初,海安西南郊乔港乡西苏庄人谢群(字瀚东)任泰县教育局局长,为造福桑梓,1933年谢群向省教育厅申请,在其家乡筹办了泰县第一所农民教育馆——泰县西苏庄农民教育馆(海安及海安西部地区旧属泰县管辖)。馆址设在乔港乡王振海桥河东,即海安市乡镇合并前原田庄乡田庄初级中学处。因为当时这里有王惟才种的学田(最初属海安明道小学学田,后来属泰县教育局收租,作教育经费),可以拨出桥下的9亩地,作为建馆基地和农业试验田。谢群局长委派他的同族兄弟谢曙东为馆长,地方上有一定威信的崔叔同、王赞侯协助,首先负责购买砖瓦木料,鸠工建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该馆初具规模,房屋五间,中间一间为办公室,东面两间为陈列室,西面两间为教室,东厢四间为厨房及附属用房,西厢四间为宿舍,前面是院墙,中间是表门,天井内竖起一根四丈多高的旗杆。工程完竣后,又增聘工作人员朱凤楼、周近刚、曹里仁、炊事员吉成书、事务员谢大爹。全馆8人一阵准备后开放。表门旁挂着“泰县西苏庄农民教育馆”馆牌;旗杆上高高升起“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办公室朝南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遗像;两边墙上贴满地图和宣传画,桌上摆着留声机和数百张唱片,并有一架风琴放在一旁;东面陈列室里,墙上贴满各种农作物标本及图片,桌上陈列着多种粮食良种,并标明名称及单产,供乡亲们参观;西面教室里,墙上贴着宣传画及标语,上面悬挂着纸质小万国旗和一盏汽油灯,前面有黑板、讲台,课桌凳排得整整齐齐,供农民识字班和妇女工艺班上课使用。馆内开设识字课、工艺课、农技课等课程。农民识字班,每天晚上在汽油灯下上课两小时,由崔叔同上识字课。妇女工艺班是边学文化边学织袜等。馆内有织袜机3台,专供学习实际操作,每天下午集中上课两小时,6个月毕业,由原上海袜厂女工崔桂贞执教。农技班由王赞侯上农业知识课。每逢学习开始前,均开留声机,整个馆内显得异常活跃。
1933年秋,农民教育馆正式开学后,当地群众感到很新奇,每天除去学员来馆学习外,还吸引着不少乡亲前来观看。有的参观陈列室,有的站在教室外看里边上课,情绪很浓。这对当时偏安一隅的农村而言,确是破天荒的新事。尤其是40多名妇女冲破封建枷锁和陈规旧习束缚,来到农民教育馆学习,是人们所预料不到的,确系革新之举,有着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后来由于管理跟不上,再加上当地某些上层人士不重视、不支持,教育馆经费无着落,以致教育馆开馆半年多的光景,几乎濒临解散。馆内工作人员只得看看报纸,喝喝茶,抽抽烟,聊聊天,有时踏踏风琴,开开留声机。1933年底至1934年春,崔叔同、周近刚、朱凤楼、曹里仁、王赞侯都先后离馆,做别的工作去了。
1934年夏,谢曙东馆长因办馆工作平平而与泰县港口农民教育馆负责人袁寿仁对调。袁馆长带着一班人员上任后,立即走访地方人士,了解情况,召集民众座谈,宣讲乡村建设形势,宣传平民教育意义,共商教育馆有关事宜。那时乔港乡没有一所学校,农民子女有条件的只能上私塾,念的是诗云子曰之类,学生听不懂。袁馆长就召集塾师开会,敦促塾师们改良师塾,不教旧书,改教语文、算术。为了有组织地进行,在袁馆长的倡议下,组织了“西苏庄塾师研究会”,公推受过普通高小教育的曹文照任主席,袁馆长亲自担任该会辅导员。塾师研究会每月召开会员大会一次,研究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袁馆长负责解答会员提出的问题。袁馆长还会同塾师研究会主席深入各塾师处检查了解改良情况,后来会员发展到邻近的乡村,达30多人。塾师研究会建会一周年,还编印了纪念会刊。农民教育馆当时主办这件事,对当地普及教育,提倡新文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38年3月20日,日军侵占海安、曲塘,农民教育馆停办,塾师研究会也随之解散。
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夏,也就是袁馆长上任后的第二年,由袁馆长提议,地方人士集资,在农民教育馆西侧建造了数间草房,呈请县教育局批准,乔港乡办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教育局长谢群的胞弟谢信(字实符)任校长。农民教育馆停办后,谢信校长负责保管农民教育馆的房产,一直到解放。解放后当地政府利用农民教育馆旧址兴办了乔港乡西苏小学,后又改为田庄乡田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