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伐木累”微信社交礼仪
一份《微信家族群求生指南》,收好不谢。
网名也是名,直接艾特就不行
这年头,要想在家族群里生存下来实在太不易了,微信头像有禁忌,微信昵称有讲究,就连“@”都有守则。前阵子“家族群聊把妈妈@一下”话题上了热搜,只因连名带姓直呼长辈,被严厉教导做人的道理。有一些长辈虽然了解@的意思,但还是觉得该有的称呼是不能少的,所以与其卖力解释@的含义,不如在@长辈之后再加一句:“爸爸”“妈妈”以消除代沟与尴尬。
哪怕是闲聊,求生欲越强越好
在公司群都知道商业互吹离不开“玫瑰、拇指、握手”表情包三连的你,怎么一到家族群就开始给自己立冰山高冷人设?要想在家族群聊里混得风生水起,希望大家多借鉴“终日思慕不得偿,一朝入群捧岳丈”新闻里的小伙子的捧场功力。二姑家有喜事了要排队恭喜、小姨儿子考100分了要排队表扬,大舅发链接了要顺手点个赞……不用面面俱到,能刷个“乖巧懂事”的印象也是极好的。
工作群已放肆,愿家庭群克制
或许对很难做到家族群里话题制造者的小辈来说,每天忍受越来越频繁的超长OT已经够凄惨的了,难得下班时间,还得用来为长辈的存在感做“嫁衣”,实属闹心。从未听过的“可怕真相”、卷土重来逼死个人的奥数题、59秒起步的语音……当家族群聊永远都被这样的话题“狂轰滥炸”,要知道,惜时如命的小辈们根本不吃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