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医生中的医生”!

揭秘肿瘤显微图像密码:

他们是“医生中的医生”!

——走近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说过,临床病理水平是衡量国家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先后获评“南通市临床重点专科”“南通市临床重点学科”“南通市医学创新团队”“国家级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近20年来,在学科带头人杨其昌主任的带领下,市一院病理科发展迅猛,目前病理科年外检标本22000多例、冰冻切片1600多例、各种细胞学检查40000多例、免疫组化1500多例、外院疑难切片会诊300多例,接受周围十多家基层医院的手术标本,在江海大地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掌握着患者的“生杀大权”

走进市一院病理科,你会发现这里格外安静:诊断医生或正在显微镜下快速判读切片,写病理诊断报告,或正在进行手术标本切片制作。室内静谧,却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气氛。

“病理科借助显微镜分析细胞组织形态进行定性诊断,服务于临床的所有科室。”病理科主任杨其昌介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即使是最具现代化的一流名院,对疾病最可信赖的诊断仍属病理诊断。因此,病理科医生被称为“医生中的医生”。一名病理医生不仅需要全面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而且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医学背景,掌握临床各科及辅助检查的相关知识,了解大多数疾病的治疗处理原则及病变的生物学原理及发展转归,从而很好地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张完全一致的病理切片。杨主任强调,即使是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今天,机器人依旧不能代替病理科医生,“当患者把病理标本送到病理科时,病理诊断医生需要经过大量的脑力劳动方可认识清楚该标本的病理变化及疾病性质。”他强调,病理医生需要记忆大量的图像,读片1万例仅达到初级水平,3万例达到中级,5万例以上才有可能达到高级水准。

病理医生虽然不是急诊医生,但是如有急诊或手术,他们必须争分夺秒。因为在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取下患者部分肿瘤组织后,就要迅速将其送到病理科。“我们会立即记录标本表面特征,送入冰冻切片机,制成切片,再通过显微镜对切片内组织细胞进行仔细鉴别、判断,分析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然后将报告送回手术室,为医生提供手术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病理医生掌握着患者的“生杀大权”。

他们练就一双鹰一样的眼睛

用“终极诊断”见微知著

在病理医生的办公桌上,都放着同一样东西——显微镜。“我们需要练就一双鹰一样的眼睛,抱着高度的责任心,反反复复观察到玻璃切片上的每一个细节,才能给出最严谨的判断。” 杨其昌说,因为病理检查观察的是人体细胞组织的形态变化,所揭示的疾病改变要诊断更微小、更客观也更直接。从医30多年来,杨主任和他的团队正是靠着这双“火眼金睛”,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今年初,38岁的罗女士在某医院接受乳腺肿块切除,术后病理初步诊断为“乳腺癌”,该院邀请杨其昌主任进行病理会诊。诊断中,虽然很多组织学指征都提示乳腺癌,但是杨主任并未轻下结论,而是仔细进行组织学研读,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最终确诊为管内乳头状瘤伴硬化性腺病。“这两种病症的组织学形态非常类似,却是良性恶性‘两重天’,如果是良性则患者无须任何后续治疗可以直接出院,而恶性则意味着患者要接受进一步手术和放化疗等一系列治疗。”杨主任给出的最终诊断,让罗女士一颗悬着的心落地了。

低热、消瘦、贫血、淋巴结肿大……如今,市民郑先生回忆起3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至今还心有余悸。他常说,多亏了杨其昌主任,才让他们一家的天没有塌下来!

原来,3年前,郑先生因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而住院,所有临床指标全部提示恶性淋巴瘤。当时,由白百何主演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正在热映,得知自己得了跟电影中主人公一样的绝症,郑先生一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在取淋巴结活检后,我发现组织形态非常不典型,种种迹象也指向了恶性淋巴瘤。”尽管如此,但杨主任依旧没有轻易下结论,他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拨开掩盖患者病情的种种假象,考虑郑先生患上的是临床较少见的“菊池病”(坏死性淋巴结炎)。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他又通过进一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仔细查阅文献,最终确诊。

事实证明,杨主任的判断是正确的,郑先生在经过对症治疗后,仅挂了几天水就很快康复,一家人对他感激涕零!

他们是一群业精于专的“白衣战士”

积极助推南通精准医疗的进程

自2001年杨其昌走马上任科主任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市一院病理科进入快速发展期。

科室高度重视质量控制,每一道工作流程都设有质控员,力求将诊断准确率达到99%以上。相关数据显示:在上级医院切片会诊反馈中,该科疑难切片诊断水平较高,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对比,诊断结果有很高一致性。

MDT多学科团队协作是近年来很活跃的学术形式,对提高医生专业水平和患者诊治质量具有很好的效果。2015年底,面对消化内镜下治疗技术在临床逐渐开展的情况,杨其昌主动与消化科联系沟通,掌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很快在病理科建立了消化道早癌专业小组,并与消化科、胃肠外科合作,建立了市一院的上消化道早癌MDT。2017年举办了3次“上消化道早癌MDT暨上消化道早癌ESD病理评估规范学术研讨会”,在全市形成了该领域的鲜明特色。

2015年10月,科室主任医师刘宏斌远赴日本丰桥成田纪念病院病理科开展为期3个月的研修,“在那里,我学到了消化道肿瘤诊断的新标准和新技术,对日本医疗体系建设特点以及医护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身为科室副主任的刘宏斌还成功跻身江苏省第五期333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南通市重点医学人才。

截至目前,市一院病理科拥有硕士生导师3名、省333人才1名、市226人才2名;病理诊断医师9名、技术员9名,其中主任医师4名、硕士6名。科室多名医生先后奔赴上海肿瘤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台北、台中荣民总医院、台北市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日本成田纪念病院等国内外名院进修学习。

谈及科室未来五年的发展,杨其昌信心满满,他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分子病理实验室建设,开展多种肿瘤相关基因靶向治疗的分子检测,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建立临床病理多学科会诊机制(MDT),完善肿瘤组织生物样本库建设,顺利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推进我市精准医疗的进程做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冯启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