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市口话旧(上)

鱼市口话旧(上)

□周思璋

如城镇古名如皋镇,历来是如皋县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鱼市口又是如皋镇的经济中心,仿佛是苏州的观前街、扬州的东关街。

9月14日《江海晚报·夜明珠》有一篇回忆鱼市口的文章,曾经谈到“一帧上世纪七十年代鱼市口的老照片”。读后,我想起了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帧旧照片。我跟不上时代发展,不会上网,是朋友给我看的。据说是八十多年前一个美国传教士在如皋西大街摄的,问我是否可以看出这是哪里。

先父生于扬州江边水乡,十五岁来到如皋城里的一家老店学生意(当练习生),后来由店员升作管事(经理),1956年随着企业进入合作商店,于1958年68岁时病逝。他在如城鱼市口生活了53年。我于1929年生于如城,上初中时每天要从鱼市口经过。成年后,也在鱼市口附近就业,因而我也曾在鱼市口消磨了四五十年时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仔细看过那帧照片,狭隘的街上棉衣绒帽的行人熙熙攘攘,是冬天的景象。从一家店铺的门柱上“润源字”三个字,可以推知下面还应有一个“号”字。我回忆这里可能是西大街大寺巷西、丰乐桥东、店门朝北的润源布店。听我父说过,润源布店是他的同乡范先生开的,日军占据如城后,他将布店迁到南通去了。后来这里由海安人杨惠群开了一家小广货店,店号仍叫“润源”。1956年参加合营。

后来我在明朝万历年间编成的《如皋县志》中看到记载,城厢有“丰乐桥市(县西)”“十字街市(县西)”和“西大街(县右)”。县衙朝南,“县西”和“县右”是同一说法,即这三处都在县衙西的大街上。到了清朝地名有的有了变化,“十字街市”改称为“鱼市口”。东大街冒家巷北改称为“十字街”,因而有了“东十字街”和“西十字街”之分。“鱼市口”是书面语,口头上称为“鱼行口”。我小时候看到鱼行口东仅有一家李家鱼行,鱼虾摊儿和鸡鸭摊儿倒不少。由此向南是卖鸡鸭的杀鸡鸭之处,故称为“杀鸡巷”。鱼行口向北是鹤颈湾,再向北分为两路,东边是继善堂巷,西边是北大街。那里大街小巷都没有门牌号码,只能笼统称为“西大街鱼市口东”或“鱼市口西”。由这里再向东便是“县政府西”,再向西是“大寺巷东”。

鱼市口有不少古色古香的店房,可以推知百年以上的老店不少,可惜缺乏记载,只能靠耄耋老人的回忆,略述一二,讹误恐怕难免。

鱼市口东

方永裕茶叶店 开业于清朝道光年间。店主是安徽省太平府人,专营茶叶批发兼零售。最盛时有店员和工人二十多人。民国初年曾在东十字街开分店“裕茂恒”,日军入侵苏北后停业。方永裕于1956年参加合营。

百和春香粉店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入南京城,皖南、苏南和扬州附近的居民纷纷来通如一带逃避战争,其中有宗、程两家在如城鱼市口东合开百和春香粉店,自制香粉、头油,批发兼零售。民国初年,进口化妆品渐多,土制的香粉、头油销量减少。百和春兼销进口的化学染料,后来又兼售广货。1956年参加合营。他家店门上春联是“百花香袭,和气春融”。

德泰隆皮裘店 在鱼市口东,两间店面朝北。光绪年间开业。店主是河北(当时名“北直隶”)冀州人,当时全城皮裘店仅此一家,货源充足,营业旺盛。民国14年(1925)曾兼售“阴丹士林”布。日军入侵苏北后停业。如城曾经流传一句歇后语“德泰隆家的——皮货”,是骂小孩子顽皮的。

大福来嫁妆店 清末宣统年间,市场上银元、银角子和铜钱、铜钞同时流动,比率经常变动。邓广润嫁妆店有一位记账员利用币制比率的变动从中贪污,被店主发现后辞退。此人失业后即找到在如城开钱庄的扬州盐商胡姓,吹嘘说嫁妆业利润大,自己精通业务,又认识不少富户主顾,建议胡姓开一家嫁妆店,一年能赚到几万元。胡姓信以为实,拨给他一万银元,让他创设嫁妆店。在百和春对门租赁了前店后作坊三十多间的店房,店号“大福来”。门面是模仿邓广润的款式。人家招牌考究的不过是黑漆底金字,他家的招牌是满金底黑漆字“大福来字号全福嫁妆”,门檐下有三块半圆的“滚龙匾”,是“金银首饰、铜锡器皿、嫁娶妆奁”,共21个字,是上海书法名家“阳湖汪洵”写的,笔资130银元。开办费即花掉1000多元,开业后因管理不善,贪污盗窃,屡屡发生,到民国5年,一万元已经付之东流,无法周转,申请闭歇。由商会代为拍卖存货,清理债务。后由孙炳南等四人合资3000银元,继续经营,改名“大福来裕记”,不再加工首饰。民国14年再次改组,店号“大福来新记”。民国26年由本县双甸人徐绥之接收,独资经营,改名“大福来绥记”。抗战期间,两家广润皆已衰落,大福来发展成为嫁妆业之首。1954年大福来店房被国营花纱布公司征用,迁到大寺巷口朝北。1956年嫁妆、京货两业合并为京货合作商店,总店设于老广润原处。两年后西大街拓宽,老广润、新广润和大福来店房皆被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