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灵节——渔民的丰收节

鱼灵节——渔民的丰收节

□程太和

海安东乡有一个古老的集镇——丁家所镇。旧时,丁家所镇每年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鱼灵节”。鱼灵节,既是渔民祭祀“鱼灵”的节日,也是渔民的丰收节,是渔民用自己特有的祭祀“鱼灵”的方式庆祝渔业丰收的节日。

鱼灵,传说是保佑渔民之神,是内河渔民所信奉的神祗,是与福建“天后娘娘”性质差不多的水上保护神。丁家所“鱼灵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四进行。会期之前,由丁家所地方士绅与渔民中有声望的人出面经办,向大家筹集经费。农历十月初四前两天,四面八方的渔船即集中到丁家所海栟串场河(今称“栟茶运河”)石桥口至西虹桥口一带。渔民们上岸做义工,在丁家所东街关帝庙门前的广场上搭高台,平整场地。十月初四,“鱼灵节”正式举行。首先是举行祭祀“鱼灵”仪式。仪式由地方帮头主持,渔民们手捧斗香,向“鱼灵”叩拜,企求“鱼灵”保佑平安无事,收获多多。然后放鞭炮,供猪头三牲(简单者是肉、豆腐、蛋、茶、米、酒之类)敬神还愿。接下来,请“香火(俗称“僮子”)”唱戏。祭神仪式后,僮子便坐上高台,通宵达旦地以锣鼓伴奏演唱神书。唱的同时还伴有“武”的表演。唱本有《袁天罡卖卦》《魏征斩龙》《六请九郎官》《唐皇游地府》《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秦香莲吊孝》《张郎休妻》等,主要曲调有30多种,其中“七字调”“十字调”为常用曲调。僮子戏演出时只用锣鼓伴奏,唱腔高亢粗犷,街上的市民不喜欢听,说是像“嚎丧(哭死人)”的,但也没办法,一是“鱼灵节”一年只有一次,这是惯例形成下来的;二是“鱼灵节”期间也可多做点生意,多赚点钱。渔民们也乐于赶会参加“鱼灵节”活动,点香烛、放鞭炮、供猪头三牲敬神,了却了心愿,并借以访亲会友,自由买卖,同时作短暂休息、娱乐。

丁家所“鱼灵节”会期较长,是苏中地区各类庙会中时间最长的庙会,前后时间达半个月之久,高潮期在农历十月一十左右,是日举办“舞龙灯”或“跳马夫”表演。跳马夫是传统祭祀舞蹈。参加者手持钢叉,下穿新裤裙,上身裸露,头戴黄元纸帽,身挂用于马具上的“马铃”,把自己比作是供神使役的“马”,一支铁钎穿过两腮用牙咬住直跳,马铃声铿锵作响。观者生畏,小孩不敢直视。跳马夫表演中常出现挑担、打夯、行船、撒网、收网等相似的动态,显示出渔民、盐民以及沿海农民的本色。

1938年5月26日(农历四月二十七日)日军从如皋城沿如(皋)李(堡)公路北犯丁家所镇,遭驻丁家所国民党江苏省保安二团薛承宗部抵抗。日军恼羞成怒,强占丁家所镇,在丁家所沿河两岸烧杀抢掠,烧毁店房、民房970余间,杀害许百才、李长银等72人,丁家所人民遭受了巨大灾难。从此,“鱼灵节”传统习俗也就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