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心
□周 谈
我曾是一名留法学生。在法国学习的6年里,我有一种切身感受,那就是中国国力增强给海外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2013年2月13日,我站在了浦东机场海关的门口,准备踏上异国求学的旅程。对亚欧大陆另一头的那个国家,我的内心既有期待也有担忧,耳边隐约听到华人在外受欺负的传说,心里满是忐忑。
经过11个小时的飞行,飞机终于降落在法国戴高乐国际机场。刚踏进航站楼,我就打消了心中的顾虑——因为这里的指示牌上不但有英法双语,还有中文指示,看来中国人在万里以外的法兰西土地上还是被重视的。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欧洲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消费者,尤其在巴黎这样的国际化旅游城市,从走下飞机迈入戴高乐机场开始,到各处旅游景点、购物场所,中文标示屡见不鲜。为了便利中国消费者,许多奢侈品专卖店、百货公司都提供支付宝付款方式。这是其他国家的游客难以享受到的待遇,但对我们中国留学生来说根本算不上新鲜事。
除此之外,让我最为感动的是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长,让西方世界能更全面地了解到我们的民族瑰宝,切实做到了“走出去”。在巴黎市中心的公园我们可以见到周末清晨的“咏春”武术课,也能听到周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会讲简单的中文句子。这些都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结果。
2017年6月,“中国戏曲之夜”在巴黎Bobino音乐厅举办。在这里,我与朋友们有幸欣赏到了国宝级艺术家陈爱珠女士和梅花奖获得者王阳娟女士以及诸多戏曲名家的作品,这样的演出即便放在国内都是非常难得的,如今身在异国却能享受这样的视听盛宴,这离不开我们国家始终提倡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当我看到观众席上的法国人都为之赞叹,为之动容,听到掌声经久不息,那种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
前几日和原巴黎大学的教授在Linkedln上聊天得知,他在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学术交流。他说:“中国现在与过去不同了,曾经我不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会选择毕业回国,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了。”
我硕士阶段的一位同学选择留在巴黎完成实习,她告诉我,公司的前辈同事说20年前出国时,讲汉语时常会被歧视,然而今非昔比了,精通中文走到哪里都是一大优势。
当然,作为一个外国人,在国外的日子并不都是风和日丽。2015年11月,巴黎发生恐怖袭击,我的学校也在市区,不过离出事地点有一段距离,周末我正好在家。在法国租住的家离袭击地点,路程不到10分钟。
当晚大概九点多,十点不到,我刚刚洗完澡,这时有朋友发来微信说外面发生了爆炸和枪击,询问我和室友有没有事。
一开始,我还觉得可能是谣言,巴黎乱归乱,也没听有这种事情。我马上就去Google查了一下,才知道是真的,不过当时还没说是恐怖袭击。仅仅过了四五分钟,我的微信朋友圈就“炸”了,各路消息铺天盖地而来,那时才知道剧院还有人质劫持,之后网上就有新闻直播了,然后奥朗德就发表讲话,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宵禁,关闭国境……
看到恐怖事件在不同街区连续发生,看到遇难人数在增加,我心里还是很害怕的。由于发生了恐怖袭击,巴黎街头能明显感受到紧张气氛。大街上都是警察,一整晚屋外都是救护车呼啸而过的声音。我们就一直待在屋内,不敢出门。
发生恐怖袭击的地方都在闹市区,也是我和几个好友经常光顾的地方,去学校坐地铁,还每天经过那几个地铁站,特别惊险的是,当天下午,我还在出事街区附近寄过快递。
11月15日,法国文化部就宣布所有公共文化机构周一全部正常开放了,我的学校也没有停课,15日那天,我还抽空去巴黎圣母院哀悼活动现场,哀悼遇难者。不过,从学校返回家时,我发现巴黎地铁站安保明显增强,到处可见荷枪实弹的警察。
我的学校这次尽管没有学生死亡,不过学校中国留学生比较多,那几天,总感到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都比较恐慌。经历这样的事情,我们所有的留学生分外思念祖国。大家都看过一个电影《战狼2》,在国外的人们,背后有一个强大祖国的感受更为强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不改,未来可期。这是近两年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两句话。在此用来描述40年来中国人民的努力与付出再合适不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加入WTO,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世界瞩目的重大活动,载人航天与天宫计划的顺利发展,中国海军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服役,中国国力在这四十年间飞速增长,无论是文化、经济还是军事,都已经让世界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夸一句“中国真棒!”
与此同时,中国发展迅速,但许多问题也随之涌出国门,如部分游客难以入乡随俗尊重文化差异,精神文明和物质实力不成正比等等,这也是我们需要直面的。相信随着中国文教力和民族自尊意识的增强,通过我们国民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也会逐渐得到改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所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仰望世界,4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以自身发展直接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在繁荣富强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中国不但改变了自身,还惠及了世界。
国外的6年留学经历,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我已决定回到祖国,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本报记者黄海整理)